戰國中后期,展開變法的各國在風光一時之后大都日益削弱,面對復雜多變的時局,各國為了生存,都展開了外交攻勢。他們或拉攏盟友,建立統一戰線,或打擊對手,贏取自身的利益。士人們懷揣經世治國之才,來往于各國之間,上演了一幕幕斗智斗勇的傳奇。歷史上稱這種時而南北合縱以抗秦,時而東西連橫以牽制各國的現象為“合縱連橫”。
在這朝秦暮楚的大混亂中,出現了哪些巧舌如簧的縱橫家?他們又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采呢?東方六國是怎樣一個個衰弱下去的?抵御秦國大軍的最后一道防線又是怎樣被摧毀的呢?
戰國后期,原有的政治秩序被打破,周天子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相互獨立的七個國家。然而,各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隨著各國交往的加深,他們都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誰來主導這一秩序的制定,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每一位國君都希望名垂千史,在相互之間的生死博弈中,怎樣才能成為最后的勝出者呢?
在各國形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后,魏國這個戰國初期的霸主,在魏惠王時,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慘敗之后,不得不放下他那傲慢的姿態,開始在各國的利益爭奪之間尋求生存之道。
而齊國則經過(齊威王)的改革,憑借強大實力,戰勝了稱雄一時的魏國,成為東方的強國。
與此同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改革,國力也蒸蒸日上,屢次大敗魏軍,成為西方的強國。而南方的楚國,盡管改革不徹底,但由于其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因此,也是個不容小覷(qu)的大國。
各國實力相差無幾,戰國的局勢進入了更加動蕩和復雜的時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充斥著各種不可預見的可能。在事關生死存亡的斗爭中,敵人和朋友的定義已經變得模糊。迫于形勢的需要,各大國紛紛拉攏其他國家,以避免自己被孤立或者成為所有國家攻擊的目標,于是,在外交和軍事上就產生了(合縱連橫)的各種活動。
所謂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將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將其逐個兼并。而連橫,則為“事一強以攻眾弱國”,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借此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為適應這種政治斗爭的需要,而奔走于各國的人,就是所謂的縱橫家。他們游說各國國君,或鼓吹合縱,或主張連橫,那個時代,他們慷慨陳詞,雖不是帝王之身,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時局的走向。
公元前329年,(張儀)來到秦國,希望在亂世中,憑借自己的滿腹韜略建立一番豐功偉績。
(張儀)也是最早主張連橫的縱橫家,他原是魏公族出身,卻成為秦國的第一謀臣,秦國統一天下,他也是功不可沒。
也許是機緣巧合,當時楚國正在全力攻打魏國,張儀趁機促使秦國幫助魏國擊退了楚國,作為回報,秦國順利從魏國手中獲得了河西地區。讓張儀彪炳史冊的不是這樣投機取巧的小智慧,而是接下來張儀所展現的大謀略。
在獲得河西地區之后,張儀率軍攻占魏國(蒲陽),也就是今“山西隰(xi)縣”,但隨后又請秦王還給了魏。就在魏國沉浸在失而復得的欣喜中時,張儀又不失時機的前往魏國陳述利弊,強調秦國有恩于魏國,勸說魏惠王不能這樣對待秦國,迫使魏王將今陜西榆林市南,與韓城南的上郡十五縣及少梁獻給秦國。
正是張儀,秦國控制了黃河天險,向東突進的大門已經敞開。秦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面對張儀的連橫策略,魏國將軍(公孫衍)寢食難安,他清楚,這樣發展下去,魏國會不斷的被削弱,直至毫無反抗之力,成為秦國統治下的郡縣。
為了挽回時局,公孫衍試圖拉攏別國建立合縱,聯合抗擊秦國。幾經挫折之后,終于在公元前318年,魏、楚、燕、趙、韓五國在公孫衍的發動下組織了第一次合縱攻秦。
本次合縱以楚懷王為縱長,但實際出兵的卻只有韓、趙、魏三國,最終導致合縱被秦擊潰。韓魏兩國也逐漸向秦國靠攏,秦國由此一步步壯大。
戰國時期紛亂的局勢似乎漸漸明朗,走向統一的道路到底還有多長!究竟是歷史選擇了秦國,還是秦國創造了歷史。
公元前316年,秦吞并巴蜀,使得國土擴張了一倍左右。而此時東方六國中當屬齊楚的實力最為強大,秦國對其還比較忌憚,但齊與秦不接壤,所以齊對抗擊秦國合縱并沒有興趣,相比較而言,他更熱衷于攻伐自己周邊的國家。
在公元前316年,齊宣王乘燕國發生內亂之際,派兵用五十多日就攻取燕國全境。但由于齊軍大量殺戮平民,迫使燕人反抗,齊軍被迫撤回。經過這次失利,齊國將視線轉向的秦國。他與楚結盟,與秦、魏、韓三國,形成了兩個相互對抗的集團。
公元前313年,張儀為了破壞楚齊的聯盟,出使楚國,假稱會獻上(商於)六百里土地,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商洛市,以此來騙得楚與齊絕交,當楚懷王察覺受騙,大舉發兵攻秦,楚卻因為實力不濟,而一敗涂地,被迫割地求和。
此后的時局發生了變化,張儀說服韓、趙、魏與秦連橫,共同對抗楚國,致使楚國四面受敵。
公元前299年,秦假意與楚(親善),約楚懷王到秦、楚交界地(武關),也就是今陜西省丹鳳縣東南會盟。結果楚懷王剛到武關就被扣留,最后死在秦國,繼位的(楚頃襄王)更加昏庸無能,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秦利用各國之間利益的不同,和各個國君的貪欲,使他們彼此相互征伐,自己則不斷積累實力。然而,就在秦故伎重施之時,一個人的出現,竟險些讓秦國先前付出的努力前功盡棄———
當楚國衰弱后,齊秦形成了東西對峙的局面。
公元前288年,秦為了抗擊日益興起的趙國,約齊湣(min)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并聯合五國攻趙。就在此時,游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湣王放棄帝號,發動合縱。
公元前287年,匯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攻打秦國。面對來勢洶洶的五國聯軍,秦被迫向魏趙割地求和。然而,齊湣王在攻秦取勝后,更加野心勃勃,肆無忌憚。
公元前286年,齊國吞并宋國,接著又占據楚國(淮北),乘勢攻打韓趙魏等國,因此,引起了各諸侯國的恐慌,決意合縱遏制齊國。
公元前284年,一直在臥薪嘗膽準備報復齊國的(燕昭王)看到時機成熟,便聯合各國大舉伐齊。在擊敗齊軍主力后,燕國單獨攻打齊國,接連攻陷七十余城,幾乎使齊亡國。后來,雖然齊將(田單)利用反間計收復失地,但齊國已經徹底被削弱。
楚齊衰弱以后,山東六國中算得上強國的只有趙國了。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國力迅速強大。消滅了其心腹大患(中山國),又向北擊敗游牧民族,拓地千里。
趙武靈王死后,繼位的國君先后任用趙奢、廉頗、藺相如等賢臣良將,數次挫敗秦軍,成為秦國向東擴張的最后一道防線。
隨著秦國政治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這最后一道防線被攻破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但這一必然的發生卻是由偶然的事件所引起的。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yin)城”,揭開了秦滅六國的序幕,至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韓國“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陽,隔絕了“上黨郡”,今山西省東南部,與韓本土的聯系,韓桓惠王不知所措,只好獻上黨郡與秦議和。
然而,上黨郡守(馮亭)卻不愿投降秦國,于是,私自將上黨郡獻給趙國,想借趙國抗擊秦國。趙國便派大將(廉頗)屯兵“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則派大將(王龁)奪取上黨,與趙軍對峙于長平。
秦軍遠離國土作戰,企圖速戰速決,開始就猛攻趙軍。廉頗初戰失利,便采取以逸待勞的戰術,固守城壘,不與秦軍作正面交鋒。
轉眼間,秦趙兩軍一攻一守在長平相持了三年,難分勝負。但秦軍終究是遠道而來,經不起持久戰的消耗,于是,秦運用離間計,派人持重金到趙國散布謠言;廉頗不足為慮,秦軍真正害怕的是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趙王本來就對廉頗初戰失利不滿,如今又一直停滯不前,結果竟聽信謠言,命令趙括代廉頗為將。
秦國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秘密換上了當時秦國最杰出的將領白起。趙括年輕氣盛,一到長平就改變部署,率主力部隊與秦軍決戰。白起利用趙括缺乏實戰經驗和驕傲輕敵的弱點,命令秦軍假裝敗退,將趙括引至秦軍營壘前,結果秦軍主力堅守不出,以致趙括攻城不破,反被四面包圍。
秦昭王得知后,親赴前線,同時征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到長平,堵截趙國的援兵和糧食。
四十六天后,趙括在率兵與秦軍搏戰中被射死,四十多萬趙軍全部投降。為了徹底摧毀趙國的戰斗力,白起將他們全部活埋,只釋放了二百四十多個年幼的趙國降軍。
作為秦在中原的最后一個強手趙國,經長平一戰,再也阻擋不了秦挺進中原的步伐。長平之戰也成為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血戰。
歷史將統一天下的重任交給了秦,秦也在偏遠的西部,開始以心懷天下的姿態雄視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