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諸國,或者為了富國強兵,或者為了夾縫求生,紛紛招賢納士銳意變法,這使得當時政治、軍事上都出現了許多新政。
在這些吐故納新不斷進取的革新過程中,戰國七雄,自然都曾掀起過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到底對各國有多少成效?對當時的格局產生過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最后傲視六國,一統天下的卻是位于西方的秦國?變法對秦國的強大和最后統一是否有決定性影響呢?
戰國時代,注定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這次變革的需要,不僅僅來自當時各諸侯國間為爭霸兼并而產生的現實壓力,更根本的是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戰國這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想兼并他國,成為霸主。在不斷的爾虞我詐吞并戰爭中,各國也紛紛招賢納士,廣羅人才,為國家的繁榮強盛謀求方法。今天,我們一起探知那些銳意變法后強大起來的諸國背后那艱難的歷程———。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繼位后,為了進一步鞏固新興的地主階級政權,任命李悝(kui)進行變法,李悝主張按“”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廢除奴隸制的世卿世祿制,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任用官史。
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人身財產和統治地位,李悝制定【法經】實行法治,內容包括【盜發】、【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成為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
由于李悝的改革,魏國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地主階級政權逐漸鞏固,國力也隨之強盛,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
公元前390年左右,在魏國任西河郡守的(吳起)因受排擠,由魏入楚。楚悼王任用他主持變法,這次變法的重點是打擊舊貴族的勢力,壓抑貴族,主張對(封君)遺傳三代的要取消爵祿,子孫不在繼承。同時,整頓政治機構,精簡官吏,削減官吏的俸祿,以節省開支來補充軍政開支的不足,這就是所謂的“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
為了整頓官場的歪風邪氣,吳起要求官員(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君主政權效力,同時,禁止私人請托,不準縱橫家進行游說。
經過吳起變法,楚國很快強盛起來,但是,由于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舊貴族就發動政變,箭射吳起并進行車裂,至此,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就在魏楚變法接近尾聲的時候,一直受到中原諸國鄙夷而不甘落后的秦孝公尋求;有能力出奇計強秦者,吹響了變法的號角。
而這位為秦孝公,出奇計,強秦者便是商鞅,商鞅,衛國人,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一直以來,他都在魏國苦覓良機想有一番作為,但終不得志。當商鞅聽說秦孝公四下招賢,于是他來到秦國。
商鞅與秦孝公面談三次,說服秦孝公,駁斥拘泥保守的舊貴族們。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他為左庶長,開始了第一次變法。商鞅改(法)為(律),制定連坐法,實行輕罪重刑,宣布告發(奸人)與斬敵同賞,不告發的腰斬,一家藏奸,與投敵者受同樣的處罰。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封建等級制度。就這樣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商鞅規定,勤勞耕種,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就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從事商業而貧困的,連同妻子兒女入官府為奴隸。同時,焚燒儒家經典,停止游說求官的活動。這次變法獲得了初步成功。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功升為大良造,并開始了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疆”,“民主買賣”,這就承認了土地私有,允許買賣,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而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編制戶口,就把全國政權、兵權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政治體制,并且鞏固統治發展小農經濟,統一度量衡,頒布標準的度量衡器,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此外,商鞅還制定秦律,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等。商鞅變法,使得封建制在秦國得到了發展和鞏固,成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比較徹底,全面而成功的一次變法。變法推行十幾年,秦國就出現“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鄉邑大治”的局面。
但由于變法觸犯了舊貴族勢力,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被誣告謀反,結果商鞅被處以車裂之刑。然而,新法在秦國已經深入人心,秦國歷代君王都不遺余力的遵守推行,其結果使秦國一躍而成為諸侯中的強者,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與商鞅變法大約同時期,韓昭侯,齊威王相繼變法圖強。韓昭侯任用(申不害)加強中央集權,與商鞅、吳起等法家一樣,申不害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獨裁,把大權集中于國君一人之手,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不同的是,商鞅吳起法家主張通過厲行法治來達到目的,把法看成實行中央集權的有效工具。
申不害雖然也講(法),但是他沒有把法放到主要地位,而主要講究(術),為防止臣子篡權,他主張君主依靠機密手段駕馭各級官吏,各級官吏不能越職。申不害的術,近似于陰謀權術,他用這種方法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遠不如商鞅等人的變法成效顯著。
齊國的變法運動要從齊威王說起,齊威王即位后,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任用賢才,賞罰分明。針對齊國百官慌亂的局面,齊威王賞給政績赫然的大夫萬家食邑,而把治理無方,靠賄賂君王左右的人來獲得賞賜的大夫烹死。此后,齊國震懼,人人不敢是非,“物盡其誠,齊國大治”。同時,廣開言路,提倡進諫,齊威王下令群臣進諫,重賞有好建議的人,以致門庭若市。
一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經過齊威王的政治改革,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新氣象,成為與秦國東西對峙的強國。
公元前307年,為了改變趙國四面受敵屢戰屢敗的局勢,趙武靈王正式下令“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他采取了從上到下虛心說服教育的方法,終于使胡服騎射成為君臣的共識,打破傳統上按地域招募,編制軍隊的做法,在北方靠近胡地的人中,招募善于騎射的人,作為騎兵部隊的核心,將部分步兵改為騎兵加以訓練。
收編邊地游牧族的騎手,作為補充力量,并通過在代地經營胡馬,和迫使(林胡王獻馬)等渠道,獲得大批良馬,為騎兵部隊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證。
改革后的趙國,武裝力量迅速增強,先后打敗了林胡和東胡,辟地千里,占據云中、九原等蒙古草原地區,直接威脅秦國。同時,趙國又花費十年的時間,滅掉心腹之患(中山國)。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燕王噲(kuai)執政時發生內亂發生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攻入燕國,致使燕國幾乎滅亡。
燕昭王繼位后,任命(樂毅)為亞卿,改革內政,發展生產,任賢使能。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率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攻下齊國七十余城,從此,齊國一蹶不振。
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先后富強起來,稱雄一時,但由于各種原因,或是改革不徹底,或是后來的繼位者昏庸無能,有些之后衰弱了下去,只有秦國堅持商鞅變法后的策略措施,越戰越強,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為后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