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盜們的打劫地點往往選在山腳或是叢林。
這樣的地形,方便隱蔽,也容易逃跑。
夏侯安在掀翻十幾處攔路搶劫的強盜后,也是學到了不少先進的打劫經驗。
還是那句話,多門技術在手,以后多條出路。
這一日,夏侯安三人下了馬,在進入函谷關后,混進了一伙返鄉的平民隊伍。
這支隊伍大概五六十人,老者居多,其中也不乏青壯,各自背著包袱行囊,大都穿著麻衣草鞋,這是最底層的平民打扮。
夏侯安起初以為他們是某個宗族搬遷,詢問之下才得知,這些人根本互不認識,成群結隊的走,是為了防止強盜劫掠,人數一多,可以壯膽,一般的強盜見了,也會先掂量掂量自個兒的實力,不敢貿然出手。
夏侯安三人想要入伙,他們無比歡迎,人當然是越多越好。
得知夏侯安是讀過書的士子,這些百姓的眼神立馬不一樣了,說話的時候,都用的敬稱。
他們潛意識里認為,讀過書的人,有很大機會當官老爺。
階級不同,自然而然的就帶有敬畏。
隊伍里,有口薄棺。
一個名叫杜畿的年輕人推著在走,里面裝的是他后娘的靈體。
杜畿老家在京兆杜陵,之前是在荊州避難。后娘死的時候想要葬在老家,所以杜畿才一路跋山涉水的趕往關中。
臨近晌午,眾人來到一處山腳,隊伍在此歇息,順便進食補充體力。
“如果我是強盜的話,我肯定會選擇在這里進行埋伏,三面圍上來,背后是大山,這里的百姓,一個也別想逃掉....”
啃著餅子的夏侯安發表起心得體會。
許褚不做聲,只管大口吃餅。
主公說啥,就是啥。
曹昂則蹲著身子,沒有一點架子的在為一些腳磨出血的老人進行簡單包扎,得到了眾人的點頭稱贊。
餅子還沒吃完,一伙賊寇從山腳下的林子里竄了出來。
三十人左右,個個手中持有利刃,兇神惡煞的將他們圍住,眼神里透出的兇戾,猶如在看待宰的羔羊。
“全都把東西交出來,否則,一個也別想活著離開!”賊寇們氣焰囂張,以不容置喙的口氣,惡狠狠的說著。
隊伍里的人們慌成一片,雖然人數比對方多,但架不住賊寇手里有家伙。
真拼起來,他們沒好果子吃的。
早知道,就不該聚在這山腳下歇息的。
這會兒腸子都悔青了。
“仲康,你說,我是不是有干山匪的前途?”
眾人慌不成樣,夏侯安卻不急不忙的吃完餅子,站起身來,雙手握拳交叉放于胸前,只將大拇指豎了起來,沖那賊頭笑道:“線上的朋友,小弟新上跳板,合吾合吾。”
賊首愣了一下,沒想到人群里居然還有同道中人。于是以相同的方式,回了一禮:“原來是并肩子,芽兒道個萬。”
并肩子是朋友,芽兒是少年。
“好說好說,在下銅鑼灣扛把子。”
夏侯安見禮的姿勢改為抱拳,說得有模有樣。
賊首面露狐疑,顯然沒聽說過這個名頭。
此時,夏侯安又說:“燈籠扯高一點,這是黃草窯子。”
意思就是,這是些沒有錢財的窮人。
百姓們聽不懂,卻也知道,這是黑話。
沒想到,我們中出了個叛徒!
隊伍里的平民甚至開始懷疑,是夏侯安聯系的這群匪盜,內心對他的敬重也全部轉變成了憎恨。
自古以來,內奸都是最可恨的。
賊頭子摸不清夏侯安底細,不過既然都是吃這碗飯的,勉強算是同行,就說可以放他過去,不過須得留下一匹馬,充當見面禮。
三匹馬,他只要一匹,賊頭子覺得自己還是給足了這個芽兒面子。
夏侯安點頭稱是,叫許褚和曹昂牽馬上前,要哪匹馬,讓賊頭子盡管來挑。
賊頭子見這少年識相,臉色也是緩和不少,他走上前來,想牽走許褚的灰鬃。夏侯安舔了舔嘴角,笑瞇瞇的說著“并肩子,我有些口渴,一碗水端來大家喝嘛!”
聽聞此話,賊頭子臉色驟變,還未來得及做出反應,曹昂就一劍結果了賊頭子的性命。
其他賊寇見老大被殺,紛紛抄起家伙想要撲過來報仇,結果三五兩下就被許褚殺散,落荒而逃。
解決了這伙強盜,夏侯安過來與百姓平靜說著:“諸位不必驚慌,已經沒事了,歇會兒,咱們接著趕路。”
剛才還在心里痛罵夏侯安內奸的百姓霎時又羞又愧,紛紛跪下磕頭:“我等叩謝公子救命之恩!”
“大伙兒這是作甚,舉手之勞,舉手之勞哈!”
夏侯安上前扶起跪地的百姓,表示小事一樁。
至于說的那些黑話,都是他沿途學來,試試效果罷了。
如今看來,效果不錯。
休息好了之后,隊伍從新出發。
經過方才一事,夏侯安也從邊緣0B,儼然成了隊伍領袖。
有人好奇問他:“夏侯公子,你方才說喝碗水,那伙賊咋就忽然翻了臉?”
夏侯安對此不作明言,笑著說道:“興許是這伙賊寇太窮,一碗水都給不起吧!”
百姓們哈哈笑著,路途充滿了快活的氣息。
有了夏侯安三人當頭,一路上的強盜幾乎是來多少送多少,加上不斷收攏沿途百姓,等抵達關中新豐縣的時候,這支返鄉隊伍已經達到上千人的規模。
出了新豐,夏侯安和百姓們分道揚鑣。
百姓們大為不舍。
夏侯安表示沒有辦法,因為他要直走去長安,而這些百姓則要往北渡河,回到故鄉。
在此之前,百姓們曾多次勸他,不要去長安,因為國賊董卓在那里,雖然這些人都沒見過董卓本尊,但從別處聽來,那可是個濫殺無辜的大魔頭。
從沿途遺棄的流民尸體,就足以看得出來。
說起流民尸體,夏侯安在人手足夠以后,就開始慢慢掩埋途中的流民遺體,因為尸體腐爛發臭之后,到了炎夏,瘟疫就會爆發。
那時候,死的人就會更多。
夏侯安是這么想的。
可在百姓眼中,這種大而無私的行為無疑是仁君典范,心里對夏侯安的敬佩和推崇直接再上一個臺階。
分別之際,百姓們依依不舍。
夏侯安揮手道別,在目送百姓渡河以后,他勒馬調頭,目光遠眺前方平坦開闊的八百里秦川,策馬疾馳。
千里快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