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簫笛制作技藝,黔省YPDZ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玉屏簫笛以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制作而成,制作工序繁多復雜,且均采用手工制作。
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于清乾隆《玉屏縣志》:“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關于玉簫笛的由來,在玉屏侗族群眾中流傳著這么兩句話:“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據傳,300年前,古時有位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遠路云游到玉屏,愛此水秀山青,竹茂林豐,遂停留下來,并與當地一位姓鄭的侗族才子結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懷,便寄興絲竹。可是當地佳竹雖多,卻無簫管。有一天他從山上采來一根竹子,將它制成簫吹奏起來,引起知交的共鳴。不久道人要遠游他鄉,便把制作簫的技藝傳給了這位姓鄭的朋友。從那以后,鄭家就開始自制自銷簫。從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簫的生產。
玉屏笛,民間無軼事流傳。但據世守其業的鄭家及簫業同行述:鄭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纏絲,不上漆,只打白臘,保留竹子本色。式樣新穎別致,音色遠勝南北各地所產竹笛,遂以家鄉玉屏之“玉”為名,稱“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聲鳴盛》中的“音律圖說”理論,將簫笛配對,合稱“平簫玉笛”。
愛好音律的鄭氏將制作簫笛的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堅守其業,故鄭氏簫笛在明萬歷年間便已名聲在外,明清兩代,玉屏簫笛都被皇室點為貢物,上奉朝庭。清代咸豐年間,鄭氏傳人因家境蕭條而被迫賣簫糊口,由此開始專制平簫,掛牌出售。后因產品供不應求,始打破嫡傳規訓,向外招徒傳藝,擴大生產規模。至抗日戰爭時期,玉屏簫笛的生產有了大的發展,僅城區就有簫笛店鋪三十余家,從業者
八十余人。
玉屏簫笛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具有外形美觀,音質純正,音色美,音韻悠遠等特色。其雕刻之詩詞歌賦、名人佳句兼山水花草、飛龍舞鳳圖案,將形聲之美融為一體,使簫笛既為高雅的樂器,亦為十分精美的工藝美術品,也是富有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其中,尤以傳統對蕭為貴,每對分雌雄,雌蕭略細,雄簫略粗,音如鳳鳴龍吟之別。然雌雄皆配,剛柔相濟,其聲和諧,娓娓動聽,夜靜弄之,如注如訴,如怨如泣,遙寄相思有感于衷,音韻變化無窮,喜怒哀樂皆在其中。善弄者,明月清風,仙音六律,另有妙境,故亦有“神簫玉笛”之稱。
玉屏簫笛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以生長在玉屏縣境內的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復雜,且均采用手工制作。從伐竹到制成,簫制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
制作玉屏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嚴格,須采用一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為材料。這種竹子竹節長、肉厚,通根粗細基本一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時間也很講究,須在立冬后兩月內為好。這時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霉變。
選取的竹材須桿直,頭尾大小(取材部分)勻稱,竹節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長三年以上的水竹。制作玉屏簫笛的材料多取自于本縣的飛鳳山和太陽山上。這兩山上生長的一種質地極優良,產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制作高檔產品的好材料。
取材環節共有四道工序:選材、下料、烘烤校直、檢驗入庫。
制胚:
①刨外節:也稱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節頭部分;
②刮竹:將竹材刮去外皮;
③選材、下料:根據需制作產品品種的長度、粗細,挑選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④通內節、打頭子;
⑤再次烘烤加熱校直(稱為精校);
⑥刨二道節(也稱精刨);
⑦彈中線、滾墨線;
⑧打音孔;
⑨水磨;
⑩修眼。
簫的制作須增加“開叫口”“開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藝中,以傳統扁簫制作過程中的夾扁竹和開叫口最為關鍵。夾扁竹技藝為當前國內簫笛制作僅有的一項絕藝。解放前,這一絕藝屬鄭氏專有,秘不外傳。至20世紀50年代,才得以公開。夾扁竹是處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將竹料烤“熟”,用鐵鉗從頭至尾依次輕夾竹管,使之漸成橢圓形扁竹,并以木夾校直。“叫口”即簫的吹孔,開得不適、音量、音色、音準都受影響。
簫笛雕刻分刻字、刻圖。傳統產品最初只刻店鋪字號、日期。1930年起,始有龍鳳、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內容其后逐步豐富。雕刻大致分為脫墨磨字、粘貼圖樣、雕刻、水磨紙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單刀。行、草、篆為陰雕,隸為陽刻。傳統雕刻,按“永字八法”歸納為搠、戮、劃、剔、鑿、挑、剜、拓8種刀法。在運刃上,按竹質纖維分豎刀、橫刀;按字體筆畫分順刀、逆刀;按材料與字體結合分豎順豎道、橫順橫道,斜順斜逆等。
刻圖,初用單刀,運刃須滑回,速度較慢。20世紀60年代,始改用雙刀刻圖。各種刀法皆一揮而就勿須滑回,橫豎順逆,運用自如。構圖采用條幅式,陰雕。1980年起,始有盤龍浮雕。
經過烘烤上鏹水、水磨洗滌、填色、揩去顏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藝為主。原始打磨用骨節草,擦去簫笛表面塵垢,再用玉釧子打磨光亮。1958年后,改用水砂擦笛,壽珠子打磨。此藝沿襲至今。
只需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個精工細作環節,方可制作出工藝精美,音色純正的簫笛。
阿布與非非走完了黔省的所有縣城,了解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發現在這里漢族才是少數民族,阿布可以回家寫游程感悟,非非也可以回家總結,希望對自己的設計生涯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