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金錢桿”,又名霸王鞭、趕山鞭、打洋錢、打花棍、打錢桿等,是江口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舞蹈表現形式。
江口當地土家群眾制作的金錢桿長80厘米左右,用紫竹配上古銅幣制成,兩頭削鑿穿孔,橫扯,順掛著兩串小錢,形成交叉的十字架,以便舞蹈時拍打,互相沖擊,產生出多種聲響,與唱歌的節拍韻腳合拍,桿的兩端還系著紅繩飄帶,隨舞姿飛揚,別有風趣。
據《江口縣志》《大灣古寨巴人劉氏族譜(附錄)之巴人金錢桿溯源》相關史料記載:“江口古屬楚黔中,后歸依楚思州”,深受荊楚文化影響;宋元時期,江口得以開發,署提溪、省溪軍民長官司,直至后來“改土歸流”,江口始建縣衙。另一方面,富于傳奇色彩的歷史記事,亦生動形象地表現著我們的先輩,對英雄豪杰的崇拜和幸福生活的憧憬追求。
傳說一:聽精通“蓮花鬧”和民俗禮儀的木匠父輩及阿婆們講:秦末楚漢戰亂時期,西楚霸王項羽善于使鞭,武藝超群,深受百姓崇拜。羽死后,荊楚之地的百姓為紀念他,便模仿其舞鞭形象來展示自己的威武和勇敢……種種傳說,充分體現了金錢桿與勞動人民生活的密切關系,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表明了金錢桿有著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基于此種歷史背景,江口金錢桿遂與荊楚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最初它只作為民間巴人雜耍存在,后來發展成為一種完整而系統的舞蹈表現形式。
傳說二:唐朝末年,番幫作亂,朝廷腐敗,盜賊橫行,災荒連年、民不聊生。劉氏巴人一民婦丈夫慘遭毒殺,迫于生計,攜帶兒女一對四處逃荒,路經深山叢林,母親又被山寇強搶作壓寨夫人,丟下兄妹無依無靠四處乞討,聊以度日。兄妹二人苦苦尋母,一日心生一計,將所討12對銅錢做成錢桿,把自己的悲慘遭遇編成歌詞,沿途邊打邊唱。山谷、溪澗、鄉村、林野、田園……回腸蕩氣的歌聲,情真悲切的泣訴……感動了山神,便使法移去山峰,攆走賊寇,還其母親。金錢桿得以相傳。
江口“金錢桿”,常見的是一旦一丑表演。即由兩人對舞,因舊社會有“女不出閨”的禮數,旦角一般由男人裝扮,常作花燈表演節目。在服飾上,旦角穿大襟便衣,多繡茶花、牡丹等圖案,下穿紅綠百褶裙,衣短裙長,且裙系在上衣里面。丑角穿對襟衣,鑲白色云邊,衣袖長于手背,褲為青蘭色,且褲腳口較大,腰間系一帶子,有時還插一煙斗。在頭飾上,旦角發髻在頭頂,后面用披著的長發代替“線尾子”,有的用青絲帕包頭將尾拖于腦后,頭頂一側插艷麗花朵。丑角用黑絲帕包頭,似一圓帽。面部化妝,旦角多為“素面”粉妝,沒有特殊臉譜。丑角則多為簡單小花臉譜,鼻梁中畫一“凸”形白斑,或在眼圈周圍畫一白色眼圈,或加黑色花紋,有的也在眼周圍畫紅色眼圈,在嘴周圍畫一紅圈,手法多樣,務求滑稽。后來,經民間藝人整理創新,江口“金錢桿”舞蹈逐步發展到單人動作和雙人動作數十種。此外還有二旦二丑和多旦多丑等形式,舞蹈動作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和質樸健康,內容更加復雜化,是現代金錢桿舞蹈舞臺表演和廣場表演的一種主要形式。
江口“金錢桿”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民間廣為流傳,江口縣內曾多次舉辦群眾性金錢桿舞蹈表演活動,規模最大的達萬人以上。2007年江口縣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和廣泛群眾文化基礎的民間舞蹈“金錢桿”,江口金錢桿是江口地區民間保護和傳承下來的一門自成體系、參與人數最多、最具民俗特色和獨立舞蹈表現形式,演時擁有“一旦一丑”“雙旦雙丑”“多旦多丑”競舞的土家族特技表演(舞蹈),堪稱“中國南方二人轉”,被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我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