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短篇

與非遺的開始

沿河—土家擺手舞

與非遺的開始 有琴臻臻 1561 2020-10-18 20:02:17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以渝市秀山縣、酉陽、黔省YHTJZ自治縣、鄂省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湘省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共有四節。現ESTJZMZ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于學習和傳承。

  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小擺手,土家語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擺手,土家語稱為Yevtixhhex(葉梯黑)。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于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

  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同治本《來鳳縣志》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于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

  一說擺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域仍保存著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向老官人,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以此認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說起源于戰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征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斗凱旋后,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三說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四說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后來的擺手舞。

  凡以上種種說法,都足以說明擺手舞的歷史相當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說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們從擺手舞的內容和特征上看,擺手舞應起源于勞動和社會實踐。這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共同遵從的規律。

  擺手舞活動是土家族人緬懷祖先、追憶民族遷徙的艱辛、再現田園生活的恬靜的大型舞蹈史詩,其服裝和道具也蘊含著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和道具將擺手堂裝飾得隆重而熱烈。擺手場上插著許多幡旗,人們手舉龍鳳旗隊(用紅、蘭、白、黃四色綢料制成),身披“西蘭卡布”(花被面),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擔五谷、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馓、提豆腐,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扛著鳥槍、齊眉棍、梭鏢等道具,吹起牛角、土號、嗩吶,點響三眼銃,鑼鼓喧天,歌聲動地,男歡女樂,舞姿翩翩,氣氛非常熱烈。正如一首土家族竹枝詞描寫的那樣:“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迭,一片纏綿擺手歌。”

  擺手舞其身體動作主要取材于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戰斗。有“單擺”、“雙擺”、“回旋擺”等。在長期發展變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點卻是一致的,即順拐、屈膝、顫動、下沉。順拐是擺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邊手,它要求手腳配合默契,動作一致,以身體的律動帶動手的甩動,手的擺動幅度一般不超過雙肩,擺動線條流暢、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蓋向下稍稍彎曲一下,上身擺正,腳掌用力,顯得敦實、穩健;顫動是腳部與雙臂略帶小幅度抖動,給人一種有彈性和韌勁的感覺;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時身體有一種向下的感覺,動作沉穩而堅實。這些扭、轉、屈、蹲等動作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緊張、松弛交替轉換與協調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擺手舞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較高。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布县| 马鞍山市| 偏关县| 临沧市| 营山县| 瑞丽市| 沾化县| 耿马| 忻城县| 舞钢市| 七台河市| 陈巴尔虎旗| 清水河县| 博乐市| 会同县| 米泉市| 乌拉特前旗| 腾冲县| 漳平市| 荥经县| 石林| 萝北县| 黄梅县| 宜丰县| 双流县| 姚安县| 马公市| 漳浦县| 屯昌县| 东乡族自治县| 阜南县| 福贡县| 波密县| 芒康县| 正安县| 凉山| 阿勒泰市| 仪征市| 赤壁市| 顺平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