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短篇

與非遺的開始

余慶—矮人與

與非遺的開始 有琴臻臻 1509 2020-10-16 12:48:26

  余慶“矮人舞”屬于民間舞蹈,具有進步性、群眾性、娛樂性和繼承性,幽默詼諧的表演使舞蹈具有表演性和娛樂性,矮人形象的耳目一新令后人難忘。

  矮人舞是余慶民間至今仍然流傳的喜聞樂見自娛性舞蹈。矮人形象源自儺戲中矮人神這一人物,矮人神在儺戲的開場戲和壓場戲的表演中,詼諧幽默,情態可愛,人們就在模仿嬉戲中逐漸將矮人神的表演演變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矮人舞”。

  據史料記載:“儺”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發展到商代(即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到了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儺文化在各個地方蓬勃興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漢武帝拓邊屯軍,開發西南夷地,漢文化就通過巴蜀、荊楚進入今黔北地區,軍士的“軍儺”,將儺文化也同時帶入,逐漸影響著當地鄉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儺戲在黔北民間的盛行,儺戲中“矮人神”這一形象在鄉民中也越來越受歡迎。“矮人神”在儺戲中起初是擔任著開場戲和壓軸戲的表演,具有很濃的喜劇色彩,特別是在戲后和戲間,“矮人神”托著篩向眾鄉百姓索取燈油費的時候,“矮人”的模樣滑稽,動作詼諧,言辭動人,深受百姓的喜愛。人們隨之就利用田間地頭、堂屋院壩模仿表演。在發展中不斷改進矮人的形象,不斷加入地方文化元素,余慶的矮人舞因此受到不少“土司文化”的影響。余慶矮人舞注入了民間的思想情感,使矮人舞具有了更深的思想文化內涵。

  明萬歷時期,播州(現在的ZY地區)土司制度岌岌可危,政治上的混亂,經濟上的困頓,使百姓生活窮困不堪。百姓思想無可寄托,內心的不滿無可宣泄,用矮人舞中的“矮人”形象自喻老百姓,表達了在這一時期受到的壓迫無法自拔。這也將黔北民間傳說《三種人》的內容編進舞蹈之中,以宣泄心中的憤懣。這些傳說為余慶矮人舞的發展提供文理俱愜的材料,為高矮人舞臺表演戲劇性的發展提供了來源。

  在山間、田野表演的“矮人舞”,是鄉民們勞作休息之余,衣服下移小腹,用泥土在肚子上畫出五官,將勞動工具背篼或籮筐罩住頭胸,用小竹穿袖當手,變成矮人,隨鐮刀、鋤頭等勞動工具敲擊出有節奏的叮當聲,通過腿、腳、臀、腰、腹部的運動,在田間土頭隨意舞蹈。矮人們一邊舞蹈,一邊唱道:“矮人子、矮人王,三尺土布做衣裳,腦殼有那籮篼大,身子打齊桶梁梁,別看我的個兒小,搭根板凳奪(捅)太陽……”。

  庭院、舞臺表演的矮人舞,以2—4人扮高人,為“竹竿人”;以一人扮笑羅漢,為“扁擔人”;以4—8人扮矮人,為“地下人”;同臺進行表演。高人以兩人疊騎,外面套以長袍,酷似一根竹竿。矮人上身裸體,用竹篾編的背簍或籮筐罩住人頭部、肩部,裸腹部用墨炭或黃泥畫人的面部五官,男女有別,酷似真人,腰兩側圈一軟篾作人手臂,套以小人衣褲,觀之若一小矮人。笑羅漢戴面罩。舞蹈時雙腳隨鑼鼓節拍移動跳躍,扭腰擺胯,腹部、竹手隨之而動,如手舞足蹈并有不同表情。舞蹈中有節拍、有唱詞并穿插“小矮人”與“竹竿人”經“扁擔人”說合,表達喜結良緣的情節。

  矮人舞唱腔多為《打鬧歌》、《矮人王》,其旋律單調,極似民間山歌,但歌詞卻表現出強烈的地方色彩和幽默詼諧的民族特色及漢民族不甘落后、勇于進取的民族風格。

  矮人舞的形象設計作為民間文化遺產,其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其舞蹈來自民間勞作,表演風趣、活潑,歌曲旋律幽默詼諧,生活氣息濃厚。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余慶“矮人舞”沒有專門的文字記錄,只能由上一代的藝人言傳身教。透過師傅們一招一式的不斷傳授和徒弟們反復練習。如今,傳承人對傳統文化與物質文化有了新的權衡和認識,他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也丟失了不少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本質。“矮人舞”能不能吸引新一代傳承人的目光,對今后的發展與傳承起著非常大的影響。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高阳县| 军事| 高平市| 洛扎县| 怀仁县| 石景山区| 聊城市| 临沧市| 高青县| 崇明县| 卢龙县| 延津县| 平舆县| 清苑县| 天峨县| 宝兴县| 上杭县| 哈巴河县| 阳东县| 开原市| 安达市| 交城县| 玉田县| 集安市| 忻州市| 榆社县| 宁远县| 顺平县| 井研县| 乌拉特中旗| 漳州市| 湛江市| 岗巴县| 凌海市| 濮阳市| 安西县| 东山县| 财经| 呼和浩特市|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