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節是青山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是一項別具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它是集祈禱祭祀、歡慶節日、談情說愛于一體的古老民間習俗。
采花節又叫采花坡,是普安、晴隆一帶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當地苗族青年,帶上蘆笙、簫笛等樂器,從四面八方趕來,云集普安與盤縣交界處的采花坡,在山坡上、叢林里、山洞旁“游方”(苗語,意即談情說愛)。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當地的苗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集到苗族文化廣場舉行歡慶活動。
采花節大致可分為“尋花樹”、“扎花”和“慶祝”三個部分,尋花樹主要是祭祀活動,“扎花”和“慶祝”是民族歌舞結合的慶祝活動。
節前,由村里寨老帶領村里青年上山尋花樹。花樹一般是要枝葉繁茂、長勢良好且是獨棵生長的杉樹(四季常青):象征著長年順利,萬事如意、夫妻恩愛、感情長久;然后,由女孩子在樹上扎上36朵紙花,由寨老主持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嚴肅而莊重,祭祀結束后將花樹立于廣場中央,數十對蘆笙手開始繞花樹跳蘆笙舞。整個苗族村寨都被一片歡聲笑語圍繞。
演出在禮炮和喜悅歡快的蘆笙舞曲中拉開序幕,聲聲禮炮和鑼鼓聲敲響了春天到來的號角,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們圍著場地中心象征團結、繁榮、吉祥的花樹繞圈蹁躚起舞。歡快的蘆笙舞曲情緒激烈,節奏明快,舞姿矯健,給人一種如涓涓細流般的美妙感受,也給采花節帶來了喜悅歡慶的氣氛。隨后舞蹈《苗族蘆笙串花舞》、《開門紅》、《苗族斗雞舞》、《苗族蘆笙狂歡舞》,獨唱《長相依》、《桃子花開》、《苗家酒歌》,苗族絕技表演等17個節目閃亮登場。民族風情濃郁的苗族山歌對唱《私定終身》把現場氣氛推到了高潮。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后,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一個個節目精彩紛呈,身著五顏六色服飾的苗家兒女在優美動聽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盡情歌唱,現場掌聲和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現場飽賞了濃郁的苗族風情和多彩的苗族文化大餐。
傍晚時分,自然村的苗族文化廣場上擺苗家特有的長桌宴。只見長桌宴順著廣場一字擺開,旁邊坐滿了當地寨老和村民,還有部分的游客也被熱情的主人邀請入宴,場面熱鬧非凡。據了解苗族長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通常用于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村寨聯誼宴飲活動。左邊是主人座位,右邊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對,敬酒勸飲并對酒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