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南開三口塘跳花場位于黔省西部LPS市水城縣南開苗族彝族鄉。地處云貴高原腹地,座落在烏蒙山南麓的崇山峻嶺之中。
南開苗族彝族鄉位于水城縣北部,東接青林鄉,南鄰保華鄉,西伴木果鄉,北靠金盆鄉。南開舊稱“喃北”,彝語意為“放馬之地”。
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是黔西北影響最大的苗族傳統節日,參加的人員以水城縣小花苗支系為主,遍及周邊各縣。水城參加的人員分布在:偏坡、新寨、河包啰、洛凱沖、戛姆依、興發、大巖、吊水巖、大寨、小寨、涼山、海發、腰巖、發戛、雙塘、啰布、發地窩、巖頭、發期等地的個小花苗支系寨子。
參加的周邊地區主要有:納雍、赫章、威寧等縣。
具傳在炎黃、蚩尤時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為避戰亂,帶領族人南遷離開家園,有三姓走散了,不知所蹤。其余的九姓歷經千辛萬苦,于農歷二月十五這天到達南開三口塘這個地方,他們以三口塘為中心,分別于水城、納雍、赫章三處建立了九姓大寨,從此定居。以后,每到農歷二月十五這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趕到三口塘相聚。聚會時,他們常朝南遷來時的方向眺望,心中掛念走散的三姓兄弟、姐妹,希望能早日相逢。
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年農歷二月十五這一天就成了小花苗支系的跳花節,三口塘成了小花苗支系親友聚會的固定場所,小花苗支系稱它為“撥朵”,漢語譯為花場。在這里,小伙的蘆笙木葉不絕于耳,姑娘的口琴口弦此起彼伏,更有傳統的斗牛斗羊,跑馬摔跤,湊熱鬧的漢家山歌,彝家嗩吶……。
節日期間,小花苗支系以紀念祖先和親友聚會,求吉祥平安為目的,都云集于此。花樹老人作為花場總管,負責花場的一切活動,寨老和儀仗隊任其統一指揮;寨老是花場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領袖,以村寨為單位自發組建,為參與跳花節的客人提供各種義務;儀仗隊以祈福納祥,競技獻藝、笙舞娛人為趣,本著培育民族精神為宗旨。其組織嚴密,分工把口,任務明確,跳花周全。整個活動都是圍繞著花樹,在花樹老人的帶領下進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程序,包括:選花樹、請花樹、送花樹、插花樹、拜花樹、收花樹。
農歷二月初十至十四,先由寨老們和儀仗隊到山上樹林中選花樹,苗語為“聲搓撥”,然后召開花場籌備會,寨老們安排其它未盡事宜,儀仗隊成員則進行集中培訓。來自周邊地區的小花苗族同胞,相隔數十里乃至上百里之外的,提前二三天動身,于二月二十四就近投宿以待。
到農歷二月十五日這一天,上午7點,被花樹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在蘆笙的樂曲進行中,在寨老們選好的花樹前,用酒和雞祭奠后就把花樹砍來交付與花樹老人,待趕花場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時,在不斷的禮炮聲中,花樹老人組織好儀仗隊,接過花樹。緊接著送花樹,苗語為“桑搓”,由兩名男青年手舞大刀開山辟路,兩名苗女唱著花場敘事歌,數百名蘆笙能手,在花樹老人的帶領下,將花樹族擁到花場,禮繞三圈之后,插到花場中心,意為插花樹、苗語為“苔搓”。這時頭戴箐雞翎英雄冠的蘆笙能手,單腿往前,左右側身,三次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結束,向花樹(花樹老人、寨老們)行叩拜之禮,稱為拜花樹,苗語為“比撥”。禮成,完畢之后,各苗寨的蘆笙手,均可到花樹前主動向寨老報名,上臺獻藝,稱為蘆笙競技,苗語為“更撥沖革阿施”。這種蘆笙舞曲主要聚集了小花苗支系蘆笙藝術的精華所在.
夜幕降臨,花場周圍篝火滿山,花場成了青年男女們的世界。姑娘小伙們用“喊歌”相互聯絡,有情人邀邀約約,成對成雙;沒對象的在親朋的引導下四處活動,尋訪意中人。在整個夜間活動中,最具特色的要數傳統的“扯花背”了。“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飾中不可缺少的刺繡披肩。天一黑,姑娘們便將帶來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著相識的小伙子們來扯。一個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個姑娘也可將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為止。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須把花背分別送還姑娘。若姑娘有意,便會不再收回花背。姑娘收回花背,小伙子就會知趣地走開。當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至于誰送誰收,那就要看相互之間的感情和緣份了。
天亮前,還要舉行神秘莊嚴的收花樹儀式,受過祭拜的花樹將被長者們護衛著移出花場,送到一個易于隱藏、不被人畜踐踏的潔凈地方存放起來。送走花樹,整個跳花活動隨即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