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地戲屬北宋遺風,由囤兵帶入白云蓬萊地區,以祭祀、祈福為目的戲劇。
蓬萊地戲是“說、唱、跳(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是古老的面具院落舞,它原始而古樸,動作單純而韻味清新,舞姿明快而寄寓深遠,舞步多變而節奏極強。
它即具有宋代歌舞“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遺風,也具有武王伐紂時期的“前歌后舞”的風格。
蓬萊地戲基本內容是開箱、請神,每次跳戲開啟儀式,也稱開箱請神儀式,由跳戲班掌壇人執行,祭拜天地諸神、祀福人間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瘟疫遠斂、百事順達。開箱儀式要殺雞敬神、點燭祭天、三拜九叩,念開箱詞。開箱儀式一般在室內進行,擺神箱、立神龕。跳戲人員在室外列隊裝備。蓬萊跳戲,也稱跳“楊家將”。出兵、點兵:由“開四門”“點兵歌舞”組成,歌隊、旗隊、響器班相互配合,場面宏大,再現歷史場面氛圍,其歌其舞神秘古樸。祭山王:山王為當地苗族首領,楊家將后人征南時,相處和睦,結為弟兄,生死相依,共謀家園發達、福及子孫。祭山王既是祭祀祖先生死情誼,也祀望祖先保一方平安。祭祀人念唱祭祀詞,歌隊、舞隊、響器班相互配合,場面肅穆。拜土地:拜土地儀式與祭山王儀式大致相同。由地生萬物,地是祖先和子孫的家園,祭祀土地,也是祀福家園,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開財門:開財門均在主人(農家)庭院及堂屋進行,先庭院后堂屋,舉行開財門儀式,念開財門詞,唱開財門歌,跳開財門舞后,主人打開堂屋,舉行祭祀儀式,祀福主人人畜興旺,前途光明。主人在堂屋備有煙酒、糖果、菜肴,供跳戲班受用。諸儀式及表演結束后,主人以少量紅錢給跳戲班,以示酬勞答謝。
蓬萊地戲的表演者頭戴面具,但不戴青紗頭套。所用面具有宋朝人物和三國人物,且可同臺演出。這一特殊現象是因為在歷史上少數民族反清戰爭中,因蓬萊永興寺被毀而宋朝面具遺失,后一云游和尚將十幾面三國人物面具送給當地群眾。隨著戰火的平息,人們的生活、生產逐漸穩定,人們又新雕了36面面具,為了紀念云游和尚送面具之恩,從那時起,宋朝與三國的人物就開始同臺表演。
蓬萊地戲的傳承以社會性的、松散型家族為特征,在傳承過程中以自愿為主,以祭祀、祈福為目的。由老藝人口傳心授,在蓬萊村相對封閉傳承。傳承由開始的祈福、驅邪降魔作用到現在起到了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作用,對“楊家將”這一歷史故事進行表演,能借助地戲對歷史尤其是民族的遷徙和相關歷史事件進行了解。
額戴面具,手執戰刀,飄逸的布依戲服,古樸中透出優美;鑼鼓聲中,一首首讓人似懂非懂的曲調,伴隨著粗獷的舞蹈,在獵獵的旗風中讓人感受遙遠而親切的傳統戲劇,這就是被譽為“黔中文化活化石”的民間藝術瑰寶——蓬萊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