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黔省苗嶺山麓小花苗聚居區(qū)貴定縣新埔鄉(xiāng)谷撒村所獨有的一種苗族蘆笙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鼓龍鼓虎-長衫龍苗語音為“打容打阻-阿冗”,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jié)、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鼓龍鼓虎-長衫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興史話》記載,宋代,黑蠻龍跟隨岳飛抗金立功,被封為龍虎將軍,后因岳飛父子風波亭遇害,他“痛哭幾日絕食而死”。人們以鼓龍鼓虎-長衫龍的舞蹈紀念這位苗族英雄,并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長衫龍這種苗族蘆笙舞過去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現在則每逢重大節(jié)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tǒng)民族活動都要表演此舞,成為開展娛樂競賽、增進情誼的重要活動方式。此舞用于喪葬時,于出殯隊伍的最前列表演;用于祭寨神時,則于陽歷二月初一這一天在殺牛祭祖踩場之際表演;用于立房時,往往在踩屋基時進行;用于跳月時,則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場”活動中表演。長衫龍包括男子雙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整個舞蹈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表示群龍出現,第二節(jié)表示龍騰虎躍,第三節(jié)表示群龍搶寶。舞者身著黑色大襟長衫,頭插兩根野雞翎,頂龍面牛角圖騰,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zhí)蘆笙,自吹自跳,隨著流暢的蘆笙旋律作出“龍斗角”、“龍吐水”、“龍出洞”、“龍飛膀子”、“蓮花”、“拜見”等動作。該舞伴奏樂器笙管粗長,聲音低沉渾厚,音樂節(jié)奏鮮明,舞蹈動作與音樂緊密結合為一體,形成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
谷撒村苗族自古以來崇拜龍,龍能呼風喚雨、龍能使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每逢收獲季節(jié),就用歌舞慶祝豐收、表達愛情,并把自己裝扮成龍的模樣,身穿黑色長衫,頭頂龍面斗角圖騰、插野雞翎,口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zhí)粗長蘆笙管,自吹自跳。伴隨流暢的蘆笙旋律,銀飾在陽光照耀下閃爍、發(fā)出悅耳的叮當聲,《龍斗角》、《吐水》、《出洞》等舞蹈,韻味古樸、感情真摯、剛健柔韌,讓人贊不絕口。該舞和諧流暢,瀟灑大方,表現為苗族蘆笙舞的獨特風格。舞蹈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表示群龍出現;第二節(jié)表示龍騰虎躍;第三節(jié)表示群龍搶寶。
鼓龍鼓虎-長衫龍歷史悠久,舞蹈形式獨特,是一種具有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價值的民間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長期勞動中體現出的純樸、熱情和雄渾遒勁的性格和氣質,表達了他們心中的理想和希望。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相傳三百多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情質樸、雄渾遒勁的性格和氣質,表達了苗族同胞心中的理想和希望。但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外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對苗寨多有影響和沖擊,現只有一個寨子不足三十人會跳鼓龍鼓虎-長衫龍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