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黔高官順縣翁貴村,青山環抱下田野里金燦燦的油菜花與清澈溪流旁錯落有致的古作坊交相輝映,形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還沒來得及欣賞這美麗的田園山水,便被一陣悠揚的歌聲吸引,原來是幾位布依族婦女一邊勞作一邊歡歌,從歌聲中仿佛聽到“蔡倫“、“白紙“,迫不及待等她們唱完一曲上前打聽,原來她們唱的正是“造紙歌“,布依女原生態的天簌歌聲在作坊上空余音繞梁,意猶未盡。
《翁貴造紙歌》
龍井坎上構樹花,
紙槽建在龍潭下。
全靠蔡倫來佑護,
造的白紙人人夸;
龍井坎上構樹林,
紙坊建在翁貴村。
天工開物作指導,
造的白紙供京城。
翁貴造紙傳承古法:依山傍水而建的造紙作坊,清澈的泉水從山洞里奔涌而出,嘩嘩地沖向一個立式水輪,在流水的沖力下水輪帶動水磨轉動,寬大的磨臼里平放著上道工序加工后的原料,任憑快速旋轉的石磨碾壓成穰,然后進入下道工序……
水磨,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產工具,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翁貴造紙作坊至今仍在沿用千年的水磨,不僅有效利用了水能,降低了造紙成本,而且是無污染的環保工具。同時也在默默地傳承千年的華夏文明。百多年前,明朝采取“調北填南“的政策,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也隨之傳入黔省。當時的廣順州(今長順縣)距省府筑城咫尺,造紙原料構樹(也稱,楮樹)滿山遍嶺比比皆是,該樹種具有速生、扦插繁殖、適應性強、輪伐期短的特點,其樹皮是造紙的高級原料,材質潔白。有了充足的原料,工匠們便開始尋找造紙所需的水源,終于在翁貴村西的姊妹山下發現了一股清泉,稱龍王泉水、龍王井,其流水充沛、清澈見底、冬暖夏涼、長年不斷。于是在此設槽建坊,并建龍王廟,立蔡侯(蔡倫)牌位奉供。這里也就成為了貴州最早的造紙基地。
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殺青》篇,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備料、制漿和抄紙等一套完整的造紙工藝。據長順縣古法造紙工藝非遺傳承人王志祥介紹,翁貴古法造紙工藝至今保留和沿用了《殺青》中記載的工藝流程,從選料到成紙分為四大步驟,一是沖洗樹皮,二是碓碾成粑,三是簾篩撈紙,四是烘干成品。包括:砍、剝、曬、泡、漿、蒸、踩、清、揉、洗、推、透、檢、撈、舂、碾、淘、攪、沉、抄、壓、曬、松、理、包等七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均由手工操作,把握的好壞直接影響紙張的質量。據《廣順州志》記載,清代中葉,長順縣的造紙業以上規模,產品有“蓋公紙“(皮紙)、“竹廉紙“(竹紙)、夾紙、黃草紙等,其中,“蓋公紙“因其色澤雪白、細致綿扎、質量優良,遠銷至BJ作為朝廷科舉考試和衙門張榜紙。當時曾記載:“貨于他省者唯紙,以其綿結經久,異于南紙,以褚皮為之,出翁貴者上“。被史家認定保存下來的清廷試卷紙源于翁貴。乾隆年間翁貴紙被列為地方稅上納,且為朝庭貢品,史稱“翁貴紙“。翁,父也,指造紙先師蔡侯;貴則指紙的質量高,故以“翁貴“為名,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