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短篇

與非遺的開始

獨山—花燈

與非遺的開始 有琴臻臻 1174 2020-10-11 11:05:26

  獨山花燈是中國戲曲百花中的奇葩。

  以燈夾戲獨特風格及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優美的音樂曲調聞名。

  史書記載,獨山花燈源自宋代,至今有少年歷史,由最初的驅鬼辟邪、祝神消災、祭祀祈福的地燈發著演變為舞臺上表演的太燈。其特點“調子不離口,扇子不離手,走路要拐扭,傳神靠眼瞅”。

  “地燈”,顧名思義是一種不擇場所徒步于地上表演的藝術形式。多以扇帕為主要道具載歌載舞,通常與鬧元宵的耍龍、舞獅、劃早船、車車燈等一起,通稱鬧花燈,后“地燈”的表演形式被“還愿”的習俗所借用,形成“愿燈”,其內容是娛神、酬神了愿,驅魔去邪、消災化結等,代有封建迷信色彩。“愿燈”逐漸形成一整套的程序,其中要扎燈、塔臺唱燈。就出現了“臺燈”。從清咸豐間(1851)年,愿燈盛行獨山城鄉時,歌舞中就帶有戲的成份,如《打頭臺》已經由歌舞發展到人物,有故事情節的別具風格的“燈夾戲”。“臺燈”表演分為兩部分。開臺的第一個節目是《踩新臺》,接著是《打頭臺》,俗稱“打花折”,之后才出折子戲(正戲)。“臺燈”的出現,標志著獨山花燈戲的形成。

  獨山花燈遺產豐富,有300余首曲調,40多個舞蹈身段動作,上百個傳統劇目。

  獨山花燈最早是以歌舞為主,演出節目有《靈宮掃臺》、《踩新臺》、《打頭臺》等,隨著歷史變遷、變通便達、商貿繁榮、人流頻頻,外地文化不斷傳入,加之花燈藝人們與領省民間藝人的交流、創造,使獨山花燈這一種民間藝術逐漸豐富,不斷發展。出現了如《紅燈記》、《金鈴記》、《八寶記》、《莽蛇記》、《槐蔭記》、《還魂記》、《五鼠鬧東京》、《九件衣》、《前娘后母》等花燈傳統劇目。然而,舊社會在歷封建統治階級歧視和禁固下,花燈受到統治者的桎梏和摧殘,故發展緩慢。演出劇目多系根據當時流傳的唱本或民間故事編演,無固定的唱詞,多系演出時表演者根據劇情隨意發揮。稱所謂“條綱戲”。演員均為男性,男扮女裝。

  建國后,獨山花燈發展很快,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發展。五十年代“百花方針”、六十年代困難時期、七十年代“樣板戲”及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性時期。

  總之,繼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是獨山花燈繁榮和發展的輝煌時期。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花燈藝術創作極度繁榮,城鄉廣大專業余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深入生活,緊扣時代主旋律,創作和演出了大批現實題村的優秀花燈劇目,充分展現了獨山花燈藝術的時代風貌;二是挖掘了花燈藝術的表演形式,使獨山花燈的表演形式不斷擴展和完善,歌舞、戲劇、曲藝等表演形式具全。從而豐富了獨山花燈藝術的表現力;三是在花燈舞蹈創作方面有突破性的發展。由原來說唱歌舞形式向純歌舞發展,由情緒舞發展到情節舞。如《雨情》,按照寫舞蹈腳本,作曲、編舞的創作程序,采用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突出主題。舞蹈力求有創意,如《地燈舞》,采用傳統的地燈鑼鼓伴奏,加上吸收了地方民族舞蹈動作,更突出《地燈舞》火爆熱烈,純樸粗獷的藝術風格。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险| 西青区| 宁津县| 平阳县| 合阳县| 大方县| 蒲城县| 南部县| 慈溪市| 乌兰浩特市| 浪卡子县| 尖扎县| 工布江达县| 万山特区| 都兰县| 舞阳县| 香港 | 咸丰县| 麻阳| 晋州市| 沅陵县| 长葛市| 延川县| 通榆县| 广安市| 黄大仙区| 衢州市| 汕尾市| 开阳县| 石泉县| 盐城市| 拉萨市| 禄劝| 康平县| 东阿县| 平和县| 于都县| 黄石市| 高唐县| 周宁县|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