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四十八寨歌:因黔省與湘省交界的四十八個侗族、苗族村寨的名。是北侗方言歌會,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集會、唱歌和青年人交友戀愛的傳統民族節日。
四十八寨歌節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一一些基本特征:(1)地域特征:由于其特定的侗族、苗族及其雜居區域的人民,在長期的的生存發展中,形成了習俗相同相近,語言相似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2)唱腔特征:在長期的民族民歌交流活動中,四十八寨歌節形成了根據活動地點,進行不同唱腔的特征,其唱腔主要有河邊調、高坡調、青山調、阿哩調等。
(3)多元文化特征:四十八寨歌節既有源于對古代民族民間歌謠的繼承,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等的廣泛吸收,又有從陽戲、儺戲中引進,還有從湖南等地民間直接納入,因而具形成了多元文化特征。
(4)文化共存特征:既有本土歌謠,又有外來歌謠,既有苗族,又有侗族,長期并存,各自發展,因而形成了本土和外來歌謠的共存性特征;
(5)侗語演唱特征:雖然苗族講苗語,侗族講侗話,但在四十八寨,唱起歌來,卻一律只能用侗話唱,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唱習慣,千年不變,其中原因,有待研究探討。
(6)四語并存特征:在四十八寨的苗族地區,全部會講侗話,形成了既講苗話,又講侗話,還講酸湯話、漢話的奇特現象,形成了奇特的語言特征。
(7)歌手智力特征:演唱雙方一旦選定演唱主題,即自由演唱,歌手往往不能將死記硬背的歌曲用上,必須隨著時間、地點、內容的改變而臨時編曲,隨口演唱,表現出強烈的智力特征。
(8)原生文化特征:在演唱中,歌手對生產、生活中的客觀事物,采用擬聲、狀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隨機應變,巧妙穿插,沒有經過整理加工,直接演唱,純樸自然,顯出一種特有的簡約美和質樸美,從而構成其原生文化特征。
侗族月牙襠:拳腳功夫,用的器械是棍、锏、鐵尺、鐺、刀、棒、槍等,其中鐺像一彎月牙,后來,拳腳功夫便演變叫作“月牙鐺”傳承,用于防御野獸,抵御外來干擾,村民健身,傳承已有170多年。
月牙鏜呈彎月形,大小不等,5——15公斤制均有,徑長約一尺至三尺,柄長三尺,用硬木制成,外形如一對粗壯、鋒利的水牛角,鏜尖有倒勾,鏜脊鏜心分別安有狀如斧鉞的刀片,一邊一塊,有的安有二至三塊,兩翼齒鏜,每年正月,族中父老集于曬谷坪,互相練習操練。相傳這種克敵制勝健身的古兵器,是由鐵鏜套路動作威猛,剛勁有力,表演時身械并用,呼呼生風。動作招式有“水中蓮塘”、“雄鷹叼鳥”、“金箭離弦”、“神猴撈月”等,有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
原來侗族還分北侗和南侗。黔省以錦屏縣為界,以北為北侗,如:銅仁、玉屏、三穗、天柱、錦屏。以南為南侗,如:黎平、榕江、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