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施洞苗寨,與鎮遠古城遙遙相望,距離州府凱里50公里。
這里有名揚四海的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
沿清水江蜿蜒密布著數不清的年月吊腳樓,當地人稱施洞為“展響”,意思是貿易集市。
陽光下,非非與阿布靜靜地看著河岸邊,時有洗菜、洗衣、挑水的苗家女往來上下,水中的鴨和鵝群自由自在的嬉戲覓食,一副上好的田園水墨畫。
順河上坎,進得寨子,那鵝卵石和塊石鋪就的寨中小道,寧靜、安謐。村口屋宇前放著一架耕田用的犁和一架耙,屋前的板壁用桐油漆得金黃金黃。
施洞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苗族的母親是清水江,她養育了苗家人”。
施洞后倚高山,面臨清江水,有水必有船,有船的施洞有一個傳統的節目——龍船節。
施洞的龍船節是來自一個古代英雄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傳說。
每年五月二十五這一天,“群龍”云集施洞,沿河兩岸萬頭攢動,人聲鼎沸,當鐵炮響起,江面上鑼鼓喧天,銀浪飛濺,舟似箭發,千萬觀眾歡聲雷動,十分壯觀。今天,龍船節仍是施洞苗族男性,特別是青年男性表現自己勇武和智慧必不可缺的儀式。
施洞民風淳樸,仍保持著遠古的遺風,施洞民族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這里的銀飾手工制作工藝精湛,堪稱一絕。從古至今,施洞人的故事演繹了一代又一代。
姊妹節:農歷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姊妹們都上山去采擷南燭木葉、姊妹花等花草樹葉,制作黑、紅、黃、藍、白五色糯米飯。
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里去捕魚撈蝦(不管是誰家的田);后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炒蝦子用的)和一些錢(多少不拘)用來買鴨。
因為鴨能過河,象征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
這一切準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戶人家里(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才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后夜里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
飯后,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
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
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著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斗牛、斗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像十四日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閭唱歌談情。
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著各人的彩色糯米飯團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
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繡花絲線綢緞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里,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
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了解加深,進而產生并傾訴愛慕之情。
節日期間晚上,男男女女相聚于游方場上對唱情歌,談情說愛。
男方向女方討姊妹飯,姑娘們在姊妹飯里藏入信物以表達對男方的不同感情,打開黛帕,糯米飯倘若放著一對紅筷,則表示姑娘愿與成雙成對;如果只有一支,那絕不是遺忘,而是姑娘客氣地暗示水伙子不要再徒然單相思;倘若糯米飯上擺有辣椒蔥蒜,知趣的小伙子就該轉移目標了。
對待尚未成熟的愛情,姑娘們會擺上樹葉或松針,暗示討要綢緞或絲線,得到這樣的物示,小伙子毫不沮喪,誰都明白,紅絲線最終將牽連起的會是什么。
節日中,除了這些活動外,還要舉行睬鼓、斗牛、斗鳥、賽馬等活動。
節日結束后,小伙子要回家了,姊妹們用竹籃盛裝五色糯米飯,飯里藏匿松針、椿芽、辣椒等愛情標識,把自己的心思和愛情一起送給男子,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
這被稱為“東方情人節”的節日,對于外地人還說還真旅游異域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