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豈獨無故

5,權與律

豈獨無故 智襄子 1300 2021-04-03 20:12:05

  【日志】

  我差點忘了消極想象的推導過程:根據“我在玩游戲的時候竟然輸了,然后不甘心,于是我繼續玩。”這一件事。關鍵詞應該有“自證預言”,“求救信號”或小心試探的信號,投射的預期、不甘心。

  【筆記】

  在佛教概念里,六道輪回的世界叫做“此岸”或者“苦海”,六道輪回之外的世界叫做“彼岸”。

  行為經濟學稱之為:適應性偏見。一個人對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會習慣。

  以現代知識來看,基因把我們塑造成這個樣子,我們的一切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從生物學意義上說,都是有意無意地為了在最大限度上促成基因復制

  陽明心學發展下來,迅速退變為一種過于簡易的學術:太多人束書不觀,但求心之所安,信心高漲到幾乎爆棚的地步,而那種時時處處格除心中人欲萌芽的苦功夫,能堅持下來的人從來都是鳳毛麟角。

  柏拉圖的方式理解:一個抽象的、存在于概念上的圓,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正圓,而把這個概念中的圓落實在實際上,無論是用圓規畫一個圓,還是用模具做一個圓形的面包,總會有瑕疵,不可能是無瑕的正圓。所以,對于那個抽象的、概念上的圓,并無所謂準確或不準確,“很圓”或“不很圓”這些說法僅僅對于實際存在的圓形而言才有意義。

  選書的一個方法:如果一本書,它的雄心是要講透一個領域,篇幅也不大,作者還是著名學者,那通常就值得看。——羅胖

  【推導】

  所以在人類的天性中我們便發現:有三種造成爭斗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競爭,第二是猜疑,第三是榮譽。

  第一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利、第二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安全、第三種原因則使人為了求名譽而進行侵犯。

  這種戰爭是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因為戰爭不僅存在于戰役或戰斗行動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以戰斗進行爭奪的意圖普遍被人相信的一段時期之中。

  使人們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對死亡的畏懼,對舒適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過自己的勤勞取得這一切的希望。于是理智便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條件。這種和平條件在其他場合下也稱為自然律

  自然律是理性所發現的戒條或一般法則。這種戒條或一般法則禁止人們去做損毀自己的生命或剝奪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們不去做自己認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

  因為權在于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而律則決定并約束人們采取其中之一。所以律與權的區別就像義務與自由的區別一樣,兩者在同一事物中是不相一致的。

  當每一個人對每一事物的這種自然權利繼續存在時,任何人不論如何強悍或聰明,都不可能獲得保障,完全活完大自然通常允許人們生活的時間。于是,以下的話就成了理性的戒條或一般法則:每一個人只要有獲得和平的希望時,就應當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時,他就可以尋求并利用戰爭的一切有利條件和助力。

  這條法則的第一部分包含著第一個同時也是基本的自然律——尋求和平、信守和平。第二部分則是自然權利的概括——利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來保衛我們自己。

  從這里又引申出以下的第二自然律:在別人也愿意這樣做的條件下,當一個人為了和平與自衛的目的認為必要時,會自愿放棄這種對一切事物的權利;而在對他人的自由權方面滿足于相當于自己讓他人對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權利。

  這就是福音書上那條戒律“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也就是那條一切人的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智襄子

答案之一:先追求康德式的自由,然后是得到貢獻感的幸福,最后是進步——《被討厭的勇氣》(不過我不理解幸福為什么不放在最后)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