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265年)
1 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被解除所有職務,回到他的封地陶邑。
【司馬光曰】
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災害,推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拓國土,接壤于齊國,使天下諸侯,低頭服事秦國。秦國的強大,是穰侯的功勞。雖然他的驕奢貪婪足以招禍,但也遠遠沒到范雎說的那么大罪狀。范雎自己,也不是忠心為秦國而謀,他是要自己取穰侯而代之罷了,所以扼緊他的咽喉,強奪了他的權位。太后是秦王生母,穰侯是秦王的舅舅,范雎離間秦王家族,讓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總之,范雎也是個傾危之士,危險人物!
2 秦王以子安國君為太子。
【胡三省曰】
為安國君立兒子異人為繼承人埋下伏筆。
3 秦伐趙,攻取三座城池。趙王新立,太后掌權,求救于齊。齊國開出條件說:“必須派趙王的弟弟長安君來做人質。”太后舍不得這親兒子去外國做人質,齊軍就不出救兵。大臣們強烈地進諫,太后說:“再有誰跟我說把長安君送去做人質的,老娘往他臉上吐口水!”左師觸龍進見,太后防備著他進諫,盛氣凌人,嚴陣以待。觸龍慢吞吞地走進去坐下來,說:“我老了,腳又有毛病,好久沒見太后,有時候自己給自己找理由,是太后身體不好,不要打擾了太后。但是呢,總還是盼望能見到您。”太后說:“我的行動也不太方便,到哪兒都坐車。”觸龍問:“飯量減少了沒有?”太后說:“主要是喝粥吧。”一通家常話嘮下來,太后臉色和緩了,人也放松了。
觸龍說:“我最小的兒子舒祺不爭氣,而我又衰老了,特別溺愛他,希望能給他謀個差事,到王宮做侍衛,今天冒死懇求,請太后恩準!”
太后說:“沒問題。多大了?”
觸龍說:“十五歲了。年紀還小,但是我希望在自己死之前給他安排好啊!”
太后說:“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觸龍:“比女人還愛得厲害呢!”
太后笑了:“女人可不一樣!”
觸龍說:“我覺得,太后您對嫁到燕國做皇后的女兒的愛,超過對小兒子長安君的愛。”
太后說:“你錯了,我對燕后的愛,不如對長安君。”
觸龍說:“沒看出來呀!父母如果愛子女,就會替他深謀遠慮。太后當初送女兒到燕國做王后,您抱著她的腳哭泣,那是想著她嫁得那么遠,見不到了呀!她走了之后,你對她非常思念,但是,每次祭祀禱告的時候,都說:‘千萬不要回來!’那是你替她深謀遠慮,希望她夫妻和睦,她的子孫能夠世世代代做燕王啊!”
太后說:“那倒是。”
觸龍說:“從現在往前數三代,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的,子孫有今天還在位的沒有?”
太后說:“沒有。”
觸龍說:“這就是近一點的,自己招禍,遠一點的,禍及子孫,都沒有好下場!作為國王的子孫,世代封侯不好嗎?那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對國家卻沒有功勛,俸祿封侯,卻沒有什么勞動貢獻,但他們卻擁有國家的名器和財富。今天您給予長安君如此尊貴的地位,封給他膏腴的土地,給他許多的寶器,卻不讓他為國家立一點功勞,做一點貢獻,一旦您仙去,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足呢?”
太后說:“懂了!我全聽先生您安排!”于是為長安君備齊一百輛車的盛大車隊隨從,送他到齊國做人質。齊國如約出兵。秦軍聞風而退。不戰而定。
赧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263年)
1 秦武安君白起伐韓,攻取南陽。攻占太行山道,并封鎖道路。
2 楚頃襄王疾病。黃歇對應侯(范雎)說:“如今楚王疾病,恐怕不起,秦國不如讓楚太子回國。太子得以繼位,一定事奉秦國,也感激丞相您的恩德,等于得到一個萬乘之國的盟友。如果不放他回去,他不過咸陽城里一個布衣百姓而已,楚國另立新君,一定不會跟秦國交好,這樣就失掉了一個盟友,斷送了一個大國的友誼,不符合秦國的國家利益啊!”應侯向秦王報告。秦王說:“先派太子傅回國探病,等他回來之后我們再研究吧!”
黃歇與楚太子商議說:“秦王羈留太子,當然是為了謀取利益。而您事實上沒有力量做什么對秦國有利的事。如果您不能回國,而陽文君的兩個兒子在國內,一旦大王不幸薨逝,太子不在,陽文君的兒子一定會被立為王,那太子您就沒有機會了。為今之計,不如逃亡,和使者一起逃回去。我留在這里應付他們,大不了他們殺了我!”
于是太子化裝成楚使者的車夫,得以出關。黃歇在太子官舍守著,每日說太子生病,不能出門。等到太子走遠了,才去向秦王謝罪,說:“楚太子已經回國了。臣請死!”秦王怒,要殺他。應侯說:“黃歇為人臣,愿為他的君王犧牲生命。太子繼位,一定重用黃歇。不如放他回國,和楚國交好。”秦王同意了。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后,頃襄王薨逝。太子繼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以淮北地,號曰春申君。
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1 秦左庶長王龁攻陷上黨。上黨人民向趙國逃亡。趙國廉頗駐軍于長平,以安置上黨難民。王龁于是移師伐趙。趙軍數戰不勝,損失了一員副將,四員都尉。趙王與樓昌、虞卿商議。樓昌建議派有分量的大臣前去講和。虞卿說:“如今決定和戰的權力在秦。秦國對打敗趙軍是志在必得,就算我們去講和,他們也不會接受。不如派使者給楚、魏兩國送上重寶,如果楚、魏兩國接受了,秦國擔心又要形成天下合縱抗秦的形勢,才有條件講和。”
趙王不聽,派鄭朱去秦國講和。秦國表示接受和議。趙王對虞卿說:“你看,秦國接受鄭朱講和了!”虞卿說:“大王一定得不到和議,相反,趙軍要被攻破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如今,天下各國向秦賀勝的使者,都在秦國。鄭朱是貴人,秦王和應侯為了向全世界擺出和平的姿態,一定會隆重地歡迎他。天下諸侯看見您派出重臣和秦國講和,就一定不會來援救趙國了。秦國知道各國都不會派援軍,就絕對不可能跟我們議和。”
結果果如虞卿所言,秦國盛情接待鄭朱,但就是不談和平條約。
秦軍數次打敗趙軍,廉頗就高掛免戰牌,堅壁不出。趙王覺得廉頗屢戰屢敗,傷亡過多,更加膽怯而不敢出戰,非常憤怒,屢次責備他。應侯又派間諜帶著千兩黃金到趙國活動,散布流言,說:“秦國真正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好對付,他很快就會投降了。”趙王中計,于是以趙括替換廉頗為將。藺相如進諫說:“大王因為趙括的虛名而任用他,就好像用膠粘住了調弦的柱子來鼓瑟,只能彈一個音,沒法變化。趙括只知道讀他爸傳下來的兵書,不知道隨機應變啊!”趙王不聽。
當初,趙括自幼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無敵,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一起討論軍事問題,趙奢也說不過他,但是,從來不稱贊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什么原因。趙奢說:“用兵是生死存亡之事,但是趙括卻總是說得很輕松。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如果用他,讓趙軍全軍覆沒的就是他了。”等到趙括將要上前線,他的母親給趙王上書,說趙括不可用。趙王問為什么。趙母說:“當初我侍奉他的父親時,他身為大將,我親自事奉一起用餐的同僚,就有十多位;而他所結交為朋友的,有一百多位。大王及王室宗親所賞賜的財物,全部分給軍吏士大夫。從受命之日起,就不問家事,全副身心在軍事上。而如今趙括一為將,就高坐堂上,向東而坐,手下軍吏,頭都不敢抬。您賞賜給他的金帛,他全部拿回自己家,到處看哪里有合適的房子田地,看中的馬上就買。大王以為他跟他父親一樣,其實父子二人心志完全不同!所以懇請大王不要任用他!”
趙王說:“老太太不必多言,我主意已定。”
趙母說:“既然如此,如果趙括兵敗,希望罪只在他一人,不要連坐我和家人。”
趙王答應了這個最后的請求。
秦王聽說趙括為將,馬上悄悄用武安君白起為大將,王龁改任副將,傳令軍中:“有敢泄露武安君為大將者斬!”趙括到了軍中,取消廉頗的軍令,撤換廉頗的軍吏,出兵進攻秦軍。白起佯敗逃走,引誘趙括追擊,又在后面左右兩翼展開兩支奇兵悄悄地包圍趙軍。趙括乘勝追到秦軍防御工事前,工事堅固,屢次不能攻入。這時候,秦軍后面兩支奇兵兩萬五千人阻絕了趙括的退路。又五千騎兵切斷了趙軍與營壘之間的交通線。趙軍被切成兩段,糧道斷絕。白起出輕兵進攻,趙軍作戰不利,于是就地構筑工事,堅守待援。秦王接到戰報,知道趙軍糧道斷絕,覺得這是一舉摧毀趙國軍事力量的天賜良機,于是親自到接近前線的河內地區,迅速動員十五歲以上男丁全部開到長平前線,斷絕趙軍救兵及糧食。齊、楚兩國愿意救趙。趙國缺乏糧食,請求齊國援助糧食。齊王不給。周子說:“趙國對于齊、楚來說,是屏障,就像牙齒之有嘴唇,唇亡則齒寒;今天趙國如果亡了,明天禍患就到齊、楚了。救趙之急,就像捧著漏水的瓦罐,去救燒焦的鐵鍋,就這么緊急!況且救趙是高義,擊退秦軍是顯名。義救亡國,威卻強秦,這樣的事不做,還愛惜一點糧食嗎?為國謀計,這也太過分了吧!”
齊王還是舍不得糧食,不聽。九月,趙軍絕糧四十六天,軍中士卒私下互相殘殺以為食,趙括不能再固守待援了,急切地想進攻突圍,把士卒分為四隊,輪番攻擊秦軍陣地,攻了四五次,還是不能突圍。趙括親自率銳卒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一死,趙軍崩潰,四十萬士卒全部投降。
白起說:“秦國已經打下上黨,上黨百姓不樂意做秦國人,要歸附趙國。這些趙軍士兵,都是反復之人,不把他們都殺光,留下恐怕還會作亂。”于是使用欺騙手段,將四十萬人全部坑殺,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放回去。這樣加上前面戰斗中斬殺的,前后斬首四十萬人,趙人大震。
【胡三省曰】
白起放二百四十個少年回去,不是他心慈手軟不殺小孩,而是他的詭計。他要這二百四十人回去傳秦軍之兵威,破趙人之膽,乘勝攻取邯鄲,吞并整個趙國。但他的計策,后來又被范雎阻止。他和范雎因此事結下的矛盾,又讓他后來為秦王所殺。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08-17/5f3a01d9eb652.jpeg)
智襄子
《孤憤》篇說:“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