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豈獨無故

3.25

豈獨無故 智襄子 2152 2021-03-25 21:58:00

  【自我批評】

  我太急躁了

  【每天三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睡前閱讀】

  【概念】

  作為“誤讀”對立面的“正解”,至少存在著三個層次,即事實正確、義理正確、政治正確。

  朱維錚考察這個問題,說司馬遷給儒林或公卿作傳的時候,“倘指學問或學人,必用‘文學’,倘指方法或手段,必用‘儒術’

  幸福就是“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成為一個比你大得多的東西的一部分。

  稀缺有兩個原因:

  1)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

  2)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

  把經濟學建立在“稀缺”這個前提上,但稀缺并不是一個假設。

  稀缺、選擇、區別對待和歧視這四個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只要有一個就意味著同時有其他三個。

  稀缺——東西不夠——這時候你就必須做選擇,一旦做選擇,你就必須有選擇的標準,而選擇的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為了消除歧視,卻產生了新的歧視。我們稱之為逆向歧視。

  既然歧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轉到了另外兩個問題上:

  1)誰有權進行歧視;

  2)誰來承擔歧視的后果。

  歧視有兩個最根本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第二是信息不對稱

  對大腦的挑戰,主要有三種方式,運動、學習和社交。

  現在醫學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當我們身體運動的時候,大腦至少會發生三種有益的變化:

  第一,大腦會比平時獲得更多的氧氣和血液供給。因為本質上大腦是一個能耗和氧耗極大的器官,能夠增加對大腦的氧供和血供,對大腦來說就是最直接的滋養。

  第二,運動會刺激大腦分泌一種神經元的營養因子,叫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這種營養因子可以幫助神經元生長和再生。第三,運動能刺激神經遞質的釋放。

  《權力與繁榮》的書名就隱含著一種邏輯:政治權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是否能實現經濟繁榮。

  【筆記】

  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韓非

  為了實現保護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產的目的,自由主義提出了一套阻礙并限制國家和政府權力的方法。……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非軍事化、非政治化的概念體系。

  ——卡爾·施米特

  當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價的時候,你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你要付出很高代價的時候,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芝加哥大學的加里·貝克爾( Garys Becker ),他在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中說,歧視別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價。

  就像變一場魔術。”

  “用手的動作騙過人的眼睛?”

  “不只是這樣,還要引誘觀眾看向錯誤的東西和方向——我記得術語是‘誤導’。”

  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同毛澤東指導作戰的戰略方針根本不同。蔣介石以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力圖先奪取重要城市,進而控制交通線,分割解放區,再進行“分區清剿”,以為這樣就可以消滅解放軍,變解放區為國民黨統治區。毛澤東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一時的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只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

  蔣介石從來是迷信武力的。他認為自己有力量在短期內依靠武力消滅共產黨和它所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抗戰一勝利,國民黨當時擁有正規軍約二百萬人,加上其他軍事力量共四百三十萬人。人民解放軍只有六十一萬人,加上地方部隊和后方軍事機關人員共一百二十七萬人。雙方兵力的對比是三點四比一。

  蕭慧麟為他父親寫的傳記中也講到這件事:先是蔣委員長想乘抗戰勝利之余威,接著消滅共產黨,“命令何應欽寫計劃(當然等于就是命先父寫計劃),但先父認為八年抗戰雖然得到最后勝利,中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但民窮財盡,國家亟待建設以復元氣,而全國的百姓也極多家園破碎,夫死子亡,痛恨戰爭,若繼續與共產黨作戰,必定無法得到人民的支持,上上之策,莫若先行調理國家元氣,再作良圖。但此建言未獲蔣委員長同意。不得已,先父只得擬了一個兩年的作戰計劃。此計劃不但未被采納,先父反被外放重慶。而代之者,為陳誠‘六個月’就可掃滅共產黨的方案,并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一日國防部成立(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同時撤銷),白崇禧任國防部長,陳誠任參謀總長,何應欽被冷藏”。

  國民黨軍在這個地區的軍事指揮者、接替湯恩伯擔任第一綏靖區司令官的李默庵回憶道:“在蘇中的七次作戰,粟裕稱‘七戰七捷’,消滅蔣軍六個半旅。當時,我部上報損失,在五個旅左右,約有四萬人。有不少官兵被俘后,加入了解放軍的隊伍,我們還損失了不少武器裝備。但是,由于雙方作戰目的不一樣,各自評價也不一樣。我當時奉命作戰目的主要在于收復地盤,以占領城市,驅走解放軍,維護占領區的安全。所以,盡管損失了一些部隊,但最終收復了鹽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保障了浦口至南京的鐵路以及長江下游的交通,解除了解放軍對南京政府的威脅。從這點上看,我部隊達到了作戰目的。由于我指揮的部隊較多,損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從來沒有怪罪我什么。”

  郝柏村寫道:“共軍輕裝,夜間機動能力特別強,尤其在長期控制區內,共軍雖退而地方政權仍在;國軍在新占領區,無法建立有效持久之地方政權,故共軍無論大部隊或小部隊,均有鉆隙機動之能力。”

  中國的儒家說“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卻說,如果不能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就無法好好規劃人生

  【感恩日記】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