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富不仁”,出自孟子:
“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第二個概念“圣賢大公之心”,也是孟子的觀念。善為天下公,善言善行,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天下之大公,是大家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與人為善。”
志道問:“荀子云‘養(yǎng)心莫善于誠’,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fù)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明道說‘以誠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語,若先有個意見,便有過當處。‘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陽虎,此便見圣賢大公之心。”
【二】
蕭惠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將汝己私來,替汝克。”先生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蕭惠曰:“惠亦頗有為己之心,不知緣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說汝有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謂頗有為己之心。今思之,看來亦只是為得個軀殼的己,不曾為個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離著軀殼?恐汝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且道汝所謂軀殼的己,豈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fā)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豈得是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口鼻四肢,這個才是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這都是為著軀殼外面的物事。汝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fā)竅于目;汝心之聽,發(fā)竅于耳;汝心之言,發(fā)竅于口;汝心之動,發(fā)竅于四肢。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口鼻。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fā)在目便會視,發(fā)在耳便會聽,發(fā)在口便會言,發(fā)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發(fā)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這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原無非禮。這個便是汝之真己,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若無真己,便無軀殼。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著這個真己,便須常常保守著這個真己的本體。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惟恐虧損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忍耐不過,必須去了刀、拔了針。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認賊作子,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王陽明說:“真正的自己,又何嘗能離開自己的軀殼肉體呢?我看你呀!恐怕連自己的軀殼肉體都沒有考慮。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08-17/5f3a01d9eb652.jpeg)
智襄子
王陽明說過:“其說本已完備,非要另立一說以勝之。”前人的學說,本來已經(jīng)說得很到位了,但是為了顯示自己有本事,非要另立一說來勝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