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豈獨無故

11,傳習錄

豈獨無故 智襄子 1207 2021-02-15 08:23:40

  “與其為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p>  時先生在塘邊坐,旁有井,故以之喻學云。

  問:“世道日降,太古時氣象如何復見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時起坐,未與物接,此心

  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時游一般?!?p>  問:“心要逐物,如何則可?”

  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p>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知與充與遏者,志也,天聰明也。圣人只有此,學者當存此?!?p>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閑思雜慮,如何亦謂之私欲?”

  先生曰:“畢竟從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尋其根便見。如汝心中決知是無有做劫盜的思慮。何也?以汝元無是心也。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p>  【一】

  孟子接著也說了:“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p>  意思是,思想意志和意氣情緒,是相互影響的。思想意志專注在哪一方面,意氣情緒自然就轉移過去。反過來,意氣情緒如果鉆到某個東西里面去,不能自拔,思想意志也就為之動蕩。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p>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心外無物。如吾心發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p>  【二】

  《荀子·勸學》:

  “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道聽途說”的本意,不是指傳播沒有根據的小道消息,是指當你在路上聽到一句善言,不是帶回家仔細體會、學習、踐行,而是為了顯擺自己的學問,還在路上就說給別人聽,這就等于把這句善言丟棄在路上了。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問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p>  【三】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闹^與?”

  操,是操持,持守。舍,是放棄。

  孔子說:“抓住它,就存在;放棄它,就亡失。出出進進沒有一定時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從。這說的就是人的心吧?”

  先生問在坐之友:“比來工夫何似?”

  一友舉虛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說光景?!?p>  一友敘今昔異同。先生曰:“此是說效驗?!?p>  二友惘然,請是。

  先生曰:“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工夫。”

  《中庸》,原文:

  人能一者己百之,人能十者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