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技內容為樂、射御、書、畫四類。
擅長哪種技能便加入哪種斗技,只要有能力,也可以參加多項,最后由各自擅長的先生評出琴棋書畫各技中的前三甲。
斗技預估用時三天。
斗技之后,安排了蹴鞠比賽。
熵朝崇文尚武,蹴鞠也是熵朝官宦人家喜愛的一向運動。
蹴鞠不僅考驗人的御馬能力,還有準頭和團隊合作能力。
蹴鞠比賽過后,論學也到了尾聲。
……
論學章程安排下來之后,眾人紛紛告辭,杜院長還要安排先生去通知崇德書院的學生。
顧絡紓沒有動,溫軟玉以為顧絡紓有事情要單獨與三皇子說,便輕輕扯了一下顧絡紓的衣袖,在他望過來的時候,指了指外面,輕聲道:“我在外面等你。”
顧絡紓點頭。
等人都走了之后,客廳只剩下顧絡紓,三皇子,以及一直待在三皇子身邊的侍衛長。
三皇子:“顧先生還不走,可是有事情要說與本殿?”
顧絡紓沒有跟三皇子打太極,直接說了女舍那邊需要侍衛巡邏的問題。
三皇子沉思片刻,覺得顧絡紓的顧忌也不是沒有道理,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總不能用女舍那邊的安全來考驗不管是太學還是崇德書院學生的人品。
三皇子大手一揮,“顧先生放心,此事本殿下會安排下去。”末了忍不住調侃一句:“顧先生想得如此周全,怕不是因為溫先生吧?”
顧絡紓唇角微彎,沒有理會三皇子的調侃,行禮告退。
出了客廳就看到溫軟玉撐著傘站在那里,顧絡紓走過去接過傘。
“你跟三皇子提了?”
“嗯,不是什么壞事,三皇子答應了。”
溫軟玉感嘆,“三皇子還是挺好說話的,之前以為三皇子很難相處呢。”
顧絡紓意味不明的嗯了一聲。
兩人漸行漸遠。
三皇子出來的時候還能看到兩人的背影,覺得兩人不管是才華還是身份確實挺般配的。
……
第二天,太學的學生也要去跟崇德書院的學生一起上課。
崇德書院分班原則與太學不一樣,太學根據年齡段從高到低分別是松、柏、竹字班,講究循序漸進,還有上鑾齋的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
崇德書院則只招收參加科舉的學子,分班原則是根據現已經考取得的功名,童生就在童生班,秀才就在秀才班,以此類推。
昨天三皇子已經與杜院長等人商量好了,即是到崇德書院論學,就按照崇德書院的分班原則來。
太學上鑾齋的學生都是舉人功名,準備參加下一次的科舉考試,也是這次太學的主要論學目標。
上鑾齋的學生進入舉人班后,因為人數不少,便把所有舉人功名的學子的名字寫下,放在一個箱子里,采取抓鬮的方式將學生平均分配到兩個班中。
太學竹字班的學生因為年齡只在九到十一歲之間,和部分柏字班未曾參加過科舉的學生,便與太學蘭芳齋這邊的女學生一起學習。
一大早上,得到通知的兩個書院的學生都集中在公示欄查看自己的分班情況。
主要是舉人班的學生,畢竟加入其他班級的太學學生不多,不會像舉人班這樣因為人數太多要分班。
“讓讓讓讓啦,小心這里有人!嗷嗷嗷痛痛痛……哪位兄臺踩到我了!”
孟禹禮經過一番掙扎,終于擠到了前面,在壹班的名單上看到了自己和葉兆楊的名字后,不等他自己退出去,就被擠了出來。
葉兆楊一直站在外圍,打算等人散去了再看也來得及。
看到如同被人蹂躪過一般的孟禹禮從人群中被擠出來,葉兆楊失笑,上前將孟禹禮拉開,遠離現場,這才頗有幾分無語道:“早晚都能看到,何必去擠來擠去的白遭罪?”
孟禹禮整理著自己被擠亂的衣服和頭發,聞言理直氣壯:“你是知道我的,想知道什么一刻也等不了,不過幸好,被擠出來之前我已經看到了分班情況了。”說到這,孟禹禮還帶著幾分自得,一把勾住葉兆楊的脖子,拍了拍他的胸膛,一副哥兩好的模樣,“咱兩一個班,唉,這就是緣分啊!走,帶你去教室,哥認識路!”
葉兆楊欲言又止,教室就在公示欄不遠處,從公示欄這邊就能看到,只要不是瞎子都能走到。
瞧著孟禹禮高興的樣子,葉兆楊最后決定,還是閉嘴吧。
這是處于同儕之間互相友愛,絕對不是因為他怕掃了孟禹禮的興,孟禹禮會錘他。
看來還是得加強鍛煉,爭取早日超過孟禹禮,擺脫他的淫/威。
葉兆楊第一百六十三次在心中樹立同一個目標。
……
剛分班,大家都還比較矜持,都決定先觀望觀望,所以當先生們走進教室的時候,一眼就能看到教室的學生分為兩波。
——太學的學生坐在同一邊,另一邊坐著崇德書院的學生。
中間如同隔了楚河漢界,涇渭分明。
舉人壹班走進來的先生是顧絡紓和崇德書院這邊的杜先生,其他班也是一樣,兩邊書院各自派一位先生授課,采取交叉授課的形式。
比如壹班這堂課由杜先生主講,顧絡紓就和學生們一起聽,到了下次課,就由顧絡紓主講,杜先生旁聽。
所以上首安排了兩張桌椅。
“因為有太學的先生和學生加入,今天授課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杜先生笑著介紹著:“我姓杜,太學的學生也可以稱呼我一聲杜先生,至于我身邊這位,是太學學府的顧絡紓顧先生,我崇德的學子想必也聽過顧先生的大名。”
“聽過!顧先生好!”
崇德書院的學生心中激動非常。
這可是顧絡紓!十四歲便因寫了一篇《商人論》而揚名天下,這篇文章言辭犀利,反駁了古往今來商人地位底下的觀點,列舉了商人在過去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成華帝當時被這篇文章深深吸引,并且接納了文章里面顧絡紓提出來的一系列關于商人的改革,并在接下來的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狠狠打了當初嘲笑顧絡紓身為讀書人卻與商人狼狽為奸的人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