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點多,洗漱完便來到書房,自小養成每晚看書的習慣,這兒又是最熟悉的,從書架隨便拿下一本,坐在自己的桌前。《那年那信》,敬一丹著,翻開封面看到一頁空白紙張上寫著“獻給親愛的爸爸媽媽敬一丹”,這句簡簡單單卻飽含情誼的話突然間就拿住讀者的心。
書桌上的臺燈父親去年全給換了,款式一樣,色彩卻是根據各自性格來選的,琪琪的是天藍色,瑤瑤的是橙黃色,母親的是淺紫色,父親的是淡藍色。看完書的序言,抬頭對著幾盞臺燈開始發呆。書中的序言是兩位老人寫的,很短,卻是娓娓道來,幾句捎帶的敘述里便能看到這一家子的和樂景象。大腦神經正四處游蕩,母親在背后輕輕說:“就知道你是又來看書了,注意姿勢。”一如兒時檢查學習情況,父母不會特別關注考試成績,卻會特別注意平日里的行為習慣及態度,正想轉頭時一杯牛奶已遞到面前。
牛奶喝完,母親遞過紙巾示意擦擦嘴角。“最近工作怎樣,你向來是要強的性子,又挺容易相信他人,別讓自己太吃虧。”
“媽媽,我知道的,經歷些事總會成長。”在父母眼里,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即使已經能將自己照顧得很好,在他們看來總有幼稚的地方,說出此話心里有點后悔,還是沒學會照顧父母的心情。可能看出這點小心思,母親摸摸琪琪的頭。
“媽媽,可以……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母親已轉身往門外走,連忙說出來。
見女兒主動問,母親又返身回到書桌前坐下并說:“要不要再來點水果?”
“不用了,晚上咱們還是控制下飲食。可以跟我講講您對于婚姻的看法嗎?同齡人的父母都有在催的了,您跟爸爸從來沒跟我提過這事,我也知道自己還不能去面對婚姻、家庭。”
母親聽到女兒這話,沒有驚訝,只是拿過女兒手中的書說:“這本書你可以好好看看,雖然有一大部分講的是你出生以前年代的事,但我想你可以受到啟發的。我們不會催你,婚姻更不是我們想要就能有的,最大的期望是你能做自己,而不要去成為大眾眼里的乖孩子、孝順孩子。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系是要能滋養彼此,經濟、精神兩者都有當然是最佳,但最不濟也得有其中一樣,不然又為什么要在一起呢?我們培養你是希望未來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能獨立面對,能有自己的方法去化解困難,畢竟我們不能陪你一輩子。”
左手不停地按臺燈開關,母親站起身說:“別太晚睡覺。”聽到房門輕輕關上的聲音,繼續發呆……
3月的華中地區正值倒春寒,各類花卻也競相盛開,遇晴天人們則三五成群相邀去公園、植物園溜達或者來一趟短途自駕游。覃一康與王玵在周六一早就開車來到這兩城之交新建才幾年的一片綠草地,此地沒有高樓大廈,亦沒有工廠,有的只是一片櫻花林及寬敞的草地。王玵提前兩年退休,家中亦無經濟負擔,得閑的日子除去照顧家里就是看書、學攝影,今日出來也正好檢驗下學習效果。
“你別只拍花花草草呀,我這一大活人在這隨便你拍,人物跟景融合不是更好練習嗎?”覃一康坐在草地上對著在不遠處蹲在地上拍綠草特寫的妻子喊道。王玵抬起頭笑笑,見丈夫一臉無奈的表情連忙抓拍。正要說拍照前得打聲招呼好注意形象,王玵站起身小跑到丈夫身邊坐下給他看剛拍的照片:一個黑色雙肩包橫臥草地上,緊挨著一方野餐布,餐布上有水果、面包、餅干,覃一康雙腿盤坐在背包與餐布相接的地方,上身微微前傾,雙手自然搭在兩腿上,藍色T恤衫、牛仔褲、運動鞋,這看起來全然不像已是近60的人。倆人一邊看照片,一邊相互打趣道:家里老人身體健康,兩個孩子聰明懂事,又有如此體己的伴侶,心態自然就年輕,相由心生,這副皮囊也就好看了。
上午10點多,草地上的人漸漸增多,有學生、中青年,也有老人、孩子,風箏也逐漸在空中追逐。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男孩搖搖晃晃走到覃一康身邊,嘴里咿咿呀呀說著聽不明白的話,雙手卻在用勁拍掌,王玵往前挪挪身體伸出手想要握手,孩子卻將自己的手躲到背后。覃一康見狀便逗她倆:“小朋友,不喜歡阿姨嗎?怎么一個人呢,爸爸媽媽在哪?”
“阿姨?你這是為了顯得自己也年輕,好讓人叫你叔叔是嗎?”
“寶寶,寶寶,不可以搗亂啊。”一對年輕夫婦牽手走來,男的忙不迭抱歉:“對不起,沒有麻煩你們吧,我倆只是轉頭看了一眼其它的,這小家伙就來找您們了。”
“叔叔,阿姨,謝謝您們。”覃一康正想說沒關系,孩子媽媽卻也剛好接著孩子爸的話,見有單反便又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您們拍照應該挺好的,可以麻煩幫我們一家三口拍幾張嗎?”王玵自然是樂意的,端著相機站起身就與這一家三口忙開了。
時近中午,小夫妻倆邀他倆去附近商場吃飯,覃一康指指草地上的餐桌布以示婉拒,相互加了微信方便發送照片便道別。
一家三口走遠,覃一康自言自語道:“真幸福,還記得倆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在家里玩游戲或者出游的情景嗎?現在孩子們大了,要有自己的空間、時間,我倆也迎來咱的二人世界咯。”一邊聽著自說自話,一邊拿起水果盒準備拆開,一臉幸福的笑著將一盒提子遞到丈夫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