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四面楚歌
關中盆地,只要守住北面的蕭關,西面的散關,南面的武關,東西的函谷關和潼關這幾大隘口,就可以據險自守,維持自己的小世界。關中盆地里的八百里秦川,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是能養活新朝剩余的人口。
依托關中盆地,前突的洛陽能勉強保得住,洛陽,長安在手,掌控了當時全國最大的2大城市,北上就可以收復中原,南下就可收復荊襄,卷土重來,重振河山,也不是不可能。
前提是這關鍵的幾個隘口能否守得住,能守多久?
很可惜,事不與愿違,最先失守的是北面的蕭關,隗囂起兵造反,占領了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郡。隴西和蕭關,成了架在新朝脖子上明晃晃的大刀,就等著隗囂什么時候高興,什么時候落下來。
隗囂目前還沒有什么大動作,他擁兵自重,靜待事態的發展。如果新朝能夠絕處逢生,逢底反彈,打一個大勝仗,甚至消滅起義軍,那么隗囂就會乖乖的做回他的大將軍。
光是擁有隴西和蕭關,未必能一鼓作氣拿下關中盆地,只要關中政權的穩定,傾其全力從關中出兵,能重新奪回隴西和蕭關。三國時期諸葛亮就曾占領這一地區,結果還是被關中出兵打回了漢中。
可惜屋漏偏逢連綿雨,壞消息接踵而至。
武關因內賊鄧曄和于匡而失守,這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從里向外被輕易的撕碎,精心布置的防守措施,在內賊面前全部成了擺設。鄧曄和于匡在南鄉起兵造反,進攻武關都尉朱萌,朱萌投降;轉而進攻右隊大夫宋綱,宋綱陣前被殺;向西挺進,攻陷湖縣。在莽軍即將反擊之時,打開武關關門,開門揖盜,投靠了更始政權,將更始政權宰相李松及其率領三千人引入關中。
隨后鄧曄與李松合兵一處,向長安挺進,在京師倉被阻,久攻不下。鄧曄與李松調轉方向,不直接進攻長安,轉而進攻華陰,想切斷洛陽與長安的聯系。
鄧曄任命弘農掾王憲當校尉,率領數百人北渡渭河,進入左馮翊境內。王憲部隊推進到頻陽,沿途地方官府都迎而降服。各縣大姓分別起兵,自稱是漢朝將軍,率領部眾追隨王憲。
進入關中的更始軍聲勢越發強盛,李松、鄧曄率軍抵達華陰后,擊敗王莽的九虎將,占領了潼關,切斷了長安與洛陽的交通線。
九虎將,王莽用“虎”作為將軍的名號,任命的9名將軍。對他們寄予厚望,讓他們率領禁衛軍精銳士兵幾萬人前去華陰,主要是守住潼關,保住洛陽與關中的交通線,給洛陽提供足夠的戰略支援。當初預判洛陽將是更始政權的主攻方向,即便洛陽淪陷,也能拒敵與潼關以東,確保關中盆地的安全。
正面進攻潼關,幾乎是不可能。由于鄧曄的里應外合,才讓更始軍李松攻入了武關,隨后采用迂回戰術,從華陰進攻潼關,從這個方向進攻潼關,潼關就無險可守,潼關失守,洛陽失去了大本營的支援,轉瞬陷入兩面夾擊之中,洛陽失守只是時間問題。
史書上說,是王莽小家子氣,將九虎將軍他們的的妻子兒女收容到皇宮里作為人質。還有舍不得宮中儲存的黃金,貴重珍寶,當時宮中的黃金就有六十多萬斤,王莽卻對出征的戰士,每人僅賞賜四千錢。大家很怨恨,毫無斗志。遇到李松,鄧曄的攻擊,一觸而潰,六位虎將軍戰敗逃走,其中兩位虎將軍回到朝廷自殺而亡,其他四位虎將軍逃亡。還有三位虎將軍收集散兵,保衛渭口京師倉。
失敗真不是王莽小氣的原因,軍人的榮譽也不可能在這件事情上太較真,而且事關國破家亡,九虎將拒險而守,目標是抵御從東面洛陽的來敵,更始軍從華陰迂回殺出,就捅了九虎將的后背,打了他們個措手不防,失敗也可以理解。
當然,交戰的雙方人數真如史書所記載,這個失敗就是不能讓人接受,李松3000人,鄧曄才造反也不過幾千人,合兵一處滿打滿算不上1萬人,而九虎將可是幾萬近衛軍精銳。冷兵器時代,守方還是要占一定優勢,就算是你失去了隘口這一地理優勢,但人員數量上的優勢,也不該這么短的時間就失敗。或許史書故意為了貶低王莽,才將它的兵員人數每次都遠超對方,以此來襯托出莽軍的愚蠢、無能。
這是一連串的蝴蝶效應的結果,潼關的失守是因為武關的失守,武關的失守是因為隗囂的造反,隗囂造反又是昆陽之戰失敗給他的勇氣,昆陽之戰又是藍鄉之戰的延續……
每每看這段歷史,你就會不自主地懷疑史書的真假,一個建國15年的政府軍,在這15年里不停的和少數民族戰斗,保持著頻繁的戰斗經歷,轉過來和國內農民武裝力量戰斗,卻甚少獲得勝利,除了最初的幾場小勝外,其余事關歷史轉折的戰斗,一場未勝。這些戰斗常常是以多欺少,結果卻被別人以少勝多。
這不合常理,但確是事實,所有的事情都感覺是上天在拋棄王莽政權,也許王莽政權就是一個錯誤。
墻傾眾人推,越失敗越會失敗,在戰場上,失敗從來就不是成功之母,它會形成一種情緒像瘟疫一樣四處傳播,降低軍隊的戰斗力。
關中保衛戰,旨在以防守為主,堅守隘口的本土保衛戰以失敗而告終。四個方位的關口丟失三個,失去了這三個戰略要沖,敵軍源源不斷涌入關中,李松派遣更始軍偏將軍韓臣,一直向西推進到新豐,攻擊王莽波水將軍竇融。竇融敗退,韓臣追擊,直抵長門宮。王莽政權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