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綠林好漢王匡
王匡,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是“綠林好漢”的始祖,綠林軍的主要軍事首領和主要創始人之一。
“綠林好漢”——漢語成語,意思是除暴安良,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們。舊時也指聚眾行劫的群盜股匪。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玄傳》,詞性褒義,近義詞:劫富濟貧;反義詞:打家劫舍。記住這個知識點,“綠林好漢”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壞人中的好人。
由此可見,這是一好詞,以此論之,王匡就是一好人,”山大王”可算不上好詞,在王匡之前占山為王的盜賊都沒有這么好的風評,靠著自己的一身俠氣,王匡賦予了”山大王”新的含義,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山大王就不是純粹的強盜,而是“綠林好漢”,“綠林好漢”一度獲得了各朝各代中二青年的追捧。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王匡最早見諸于史書的是出面調解饑民們的野菜糾紛,災荒年代,老百姓為了活命,紛紛來到野澤中挖野荸薺充饑。可是,人多野荸薺少,為了爭食,引起了無數的糾紛。面對這人間煉獄,王匡常伙同王鳳前去調解,一棵野菜也許就決定一條鮮活的生命,王匡能夠做到公平,一碗水端平的同時,又能考慮的饑民們各自的難處,每次處理都能讓各方信服。
在與災民無數次的接觸中,王匡深受饑民們的擁護,野菜轉瞬被挖光,最后的一線生機也即將失去,走投無路的災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王匡,乞求他能夠給他們再次帶來生機,給他們一條活路。
面對這群烏壓壓的災民,王匡也束手無策,王匡肯定是比災民要好很多,能吃飽,還不至于到挖野菜充饑的田地。但王匡也不是大戶呀,能救濟幾個少量災民,哪能接濟得了一群災民,無耐,只能走上了劫富濟貧這條路。但凡能有第二條路可走,我想王匡都不會選擇當“山大王”這條不歸路,真是沒有辦法,要活下去,天災讓你在地里刨不出一口食,放眼荊襄大地,除了大戶和官府,小地主家都沒有余糧。大戶和官府又不開倉放糧,除了搶,你還讓王匡怎么辦?
從出發點就看出了王匡與普通的強盜截然不同,從史書描述上看,王匡肯定能吃上飯,在這亂世他還沒到不能活命的地步,不然他不會閑得蛋痛主動去給人評理,有這功夫還不如多挖幾棵野菜;他也沒在官府那里犯什么事,在起事前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和官逼民反一點不沾邊;他是見不得災民們在他面前一個一個的倒下,是為了別人才走上打家劫舍也好,劫富濟貧也罷,實則都是強盜這條路,但他的出發點賦予了這一行為特別的含義。
公元17年,追隨王匡的災民由數百人一下子發展到七、八千人,這時候小打小鬧已無濟于事,劫個大戶還不夠這幾千人吃一天,王匡、王風率領這支農民軍,以綠林山(在今湖北京山、隨縣、鐘祥三縣之間)為根據地,繼續發展隊伍,對抗朝廷,只有官府糧倉,才能填飽這幾千人的肚子。
到這里,與朝廷為敵,干著誅九族的勾當,王匡也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欲,他沒有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總乎”的吶喊,他沒有當土皇帝的欲望,沒有哪怕一絲政治投機,他有的只是想法讓這幾千人的災民活下,對抗朝廷,那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王莽見綠林軍發展壯大起來,就派荊州牧率2萬人去圍剿。王匡等率眾英勇出擊,在云社(今湖北京山)縣境,大破敵軍,殲敵數千,繳獲敵軍全部作戰物資。接著,乘勝攻下云社南邊的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轉攻云社、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北)。王匡是這支驍勇善戰的義軍主將,他率義軍越戰越勇,越戰越強,隊伍很快擴大到5萬多人。
在與朝廷的對抗中,王匡始終都留有余地,最初就勒令隊伍盡量不和政府對抗,不攻打城鎮,搶歸搶,少傷人。后來擒獲荊州牧,也不讓人傷他一分毫,反將其送回。平時偶有抓獲朝廷官員,都有禮有節,在不傷害的同時,還派人護送回家。
王匡內心期盼,等著上天能給荊州大地一個好的時節,待到莊稼成熟時,就讓這些兄弟們回歸家園,去和自己的妻兒老小們一起生活。聚眾為寇,公然搶劫這些罪名就讓我一人承擔吧!
可惜,王匡沒等到兄弟們回歸家園的那一天。
地皇三年(22年),綠林山發生大病疫,死者幾乎過半,于是各部分散引去,逃離疫區。這是一次被迫的轉移,離開就將失去苦心經營的根據地,離開就將失去綠林山的庇護,離開就將直面政府軍的火力。迎接綠林軍的將是正面的交戰,是血與火的戰斗。
活下去,帶領這幾萬人活下去,從始至終都是王匡內心唯一的念頭。
王匡帶著“新市兵”向宛城方向進發,綠林軍的分兵根本沒有戰略考慮,也不知道從哪個方向突圍好,只想快些遠離疫區,這里已經是人間煉獄,每天死神都會收割一大片鮮活的生命。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走一路看一路,找到糧食,找到新的根據地,帶著隊伍很好地活下去。
直到遇到“平林兵”和“舂陵兵”,這群政治投機分子,這群有文化的知識分子,綠林軍才第一次有了政治訴求,“反莽復漢”,將武裝暴動從解決吃飯問題上升到政權更替問題。
公元23年,綠林軍在宛城南清水河旁設立壇場,正式推舉劉玄當了皇帝,國號漢,年號更始。更始政權建立初期,王匡仍然是政權中重要領袖,掌握著軍事實權。
從綠林深山中走出來的老兵仍是戰斗的主力,但話語權卻慢慢向“平林兵”和“舂陵兵”傾斜,王匡在綠林軍中的地位和作用隨之慢慢減弱,在更始政權后期,更是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圈。這支自己一手打造的部隊,最終為他人作了嫁妝。
沒有這幫劉氏宗親的鼓搗,綠林軍也許也會自發形成自己的政治訴求,但想來不會這么快,王匡從來想的都是跟著自己的這幫兄弟,如何讓他們活下去,如何能生活得更好。
這也是后世為何如此推崇王匡的原因,不管是在哪里,不管是生前還是生后,大家都敬重王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好漢。加之他曾以綠林山為根據地,軍隊又被稱為“綠林軍”,所以大家都尊稱其為“綠林好漢”。
久而久之,“綠林好漢”就變成了對舍己為人,劫富濟貧這類英雄好漢的一首贊歌。
作為歷史悲情人物,王匡沒等來一個好的結局,在更始政權劉玄垮臺后,王匡兵敗投降了劉秀的尚書宗廣,東行到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他打算逃走,被宗廣無情的殺害。
一代英雄就此落幕,讓后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