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五均、賒貸及六筦
第一產業農業是重中之重,王莽也知道,要想順利的實施井田制,那就得必須保證商業的發達,要用第三產業來彌補,農業改革之初國庫收支問題。
王莽代漢后,為了抑制富商大賈的過分盤剝,頒布了“五均六管法”,“《周禮》有賒貸,《樂語》有五均,傳記各有管焉。今開賒貸,張五均,設諸管者,所以齊眾庶,抑并兼也”。“五均六管”取名來自《周禮》和《樂語》。
后世史書認為,“五均六管”是根據《周禮》等舊典損益而成的,是一種復古的改革措施。實際上這些政策和措施,根本上是漢武帝經濟政策的延續,王莽只是將其進行了完善。
“五均”的主要內容是:在長安及全國五大城市邯鄲、洛陽、臨淄、宛、成都設立五均官。長安分東西市,設令,各市有長。令、長皆兼司市,稱五均司市師;下設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工商各業,向市中申報經營,由錢府按時征稅。五均官的任務一是按工商各業的經營情況征收稅款;二是管理市場的物價,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評定本地物價,稱為市平。物價高于市平,司市官就將政府控制的庫存物資按市平出售,以平抑物價;低于市平則聽民買賣;民賣買五谷、布、帛、絲、綿之物,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官按本價收買。
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要使“五均”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得滿足足夠的庫存物資和貨幣支付能力這兩個基本的條件。
一是政府你首先得保證有足夠的庫存物資,特別是涉及民生的糧油鹽茶,你得足夠多,這個量很難定量,太多就會增加庫存壓力,太少有時又起不到作用,這個量只需多到老百姓和富商大賈能相信你有足夠的庫存就可以了。刨去國家戰略儲備,應付物價上漲物資量就是一個信任度。有時候物價的上升并不是社會存量的減少,而是由于恐慌性搶購,以及富商大賈屯貨所至,只要政府能拿出足夠的庫存,這種風波轉瞬即逝。我想我們這代人這方面的記憶會很多,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日本海嘯核電站事故后的“搶鹽風波”,當時那個狂熱,瘋狂搶購者搶購的食鹽怕全家人吃十年都吃不完。可政府一車一車的食鹽堆在廣場上任憑市民采購后,人們反而又不買了,哄搶瞬間平息。
二是你政府得保證有貨幣支付能力,你將物資按市平出售后平抑物價,趁市場上物資充裕時要及時補充庫存,以備下次投放市場之需。整個過程,政府基本上要賠錢,能做到收支平衡已經很優秀。況且,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司市官按本價收買。這些都要求政府有充足的現金流,要有貨幣支付能力,不能“打白條”,如果給勞動人民“打白條”,那樣的話不僅沒辦成好事,反而做成了錯事。
“賒貸”是由政府出面辦理貸款,杜絕民間高利貸。具體辦法是:如果百姓辦理祭祀、喪葬或欲經營工商業而無資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貸。祭祀借貸須在十天內歸還,喪事借貸須在三個月內歸還,以上兩項借貸不收取利息;工商貸款每年交納不超過所借數額十分之一的利息。
“六筦”就是“六管”。指政府直接管理六種經濟事業,即:酒、鹽、鐵由國家專賣,鑄錢由國家專營;向取利于名山大澤的養蠶、紡織、縫補、工匠、醫生、巫、卜、樵夫、漁民、獵戶及商販征收山澤稅;凡生產作業以及巫醫、卜祝及其他方技、商販、賈人所得,皆稅其利之什一;并榷酒酤;加上“五均”、“賒貸”,合稱為“六筦”。
這很牛吧!整個政策涵蓋了工商管理,無息貸款,小額貸款,國家專賣,國家專營,更牛的還有市場管控,市場調節。這不就是當今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嗎?
王莽推行五均、賒貸及六筦等措施,其目的在于利用政府力量控制經濟事業,平抑物價,限制商人囤積居奇,使貧民免受高利貸的盤剝。這些措施,無論從減輕普通百姓的經濟負擔,還是加強封建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控制,進而加強中央集權,都是有利的。
你就奇怪,這么好的政策,為什么就沒有爆發出強大的生產力,為什么就沒有形成繁華的商業。
在新朝時期,工商業還不夠發達,雖然王莽之前提出發展以紡織業,治鑄業,制漆業,煮鹽業和造船業為主的五大手工業,這幾大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規模還遠遠不夠。真正暴利能產生大量富商大賈的行業,還是主要以涉及民生的鹽、鐵、酒等大宗商業。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暴利的行業,我們這一代不就經歷過商品倒賣,房地產,互聯網,電商,直播這些不同的暴利行業嗎?暴利行業一定會催生大量的富豪。
王莽這套五均六管法,將鹽、鐵、酒這些暴利行業收歸國營,而這幾大行業恰巧是新朝產生富豪最多的行業。這明顯是與富商大賈爭利,當然要遭到他們的反對。
公元17年八月,王莽每郡置“羲和命士”數人,以督五均、六筦。可史書記載,“羲和命士”皆以富賈為之。“皆以富賈為之”把一個好政策毀得面目全非,一件好事反而辦成了一件更環的事,執法者與奸商勾結,沒能讓好的制度落實到實處,沒能實現真正的惠民,反而最終害民。一個“皆”字寫出了歷史的無耐,這得是怎樣的社會風氣,才會讓這些讀書人,心安理得地干著這些蠅蠅勾當。
而山澤稅,又使在蟲蝗旱災之中指望山澤求生的百姓,沒有了活命之路。這項政策沒想到當時上山和下水的這部分人,是因為蟲蝗旱災而失去生計的農民,這是之前征稅以外新產生的一部分人。
團結大多數,打擊少部分,才能穩定的發展,王莽一下把富人與窮人全得罪。因此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一致反對。
從五均六管政策的內容看,如果認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會效果的。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商品和貨幣,“五均”還必須得有強有力的管理手段來保證其實施。由于沒有這兩方面的條件,市場的資源主要還是掌握在一些富商大賈手里,沒辦法,手里沒有硬通貨,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政府對他們的依賴,反而給了他們搜刮百姓的機會,他們利用特權同官僚、地主互相勾結,肥己營私,囤積居奇,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性經營。
原來為平抑物價防止商人漁利的“五均”,也變成官吏賤買貴賣從中謀利的機構。甚至一些富商大賈也混入官僚機構,乘傳求利,交錯天下,與郡縣通奸,多張空簿,府藏不實。
“賒貸”也是花樣百出,官員們欺上瞞下,從政府騙取無息貸款,轉手高利貸轉嫁給百姓,結果給國家和普通百姓帶來更大的痛苦。
“五均”和“賒貸”這兩項政策如果能夠分開進行,不同時進行,那么反對的聲音就不會這么大,也許可以逐步的推行。
商業不興,農業的改革就勢必會夭折,三年后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政策的制定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卻是政策的落實,王莽對農業和商業的改革,制度都是非常先進的,最后沒能實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沒有使國家富強,一方面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另一方面就是執行力度,執行效果發生了偏差,甚至走向了反方向。
這些政策雖然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在主觀上制定的出發點還是為國為民,也解決,緩和了一些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