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大夏南北朝
話說雖然魏豹為天子讓出了朱陶宮,不過魏豹其實也不虧,自出任為大夏丞相后,大夏諸侯王每年進奉天子的貢獻自然也是由魏豹來支配。這可是相當于十萬戶五十萬口的田租與賦稅收入,魏豹每年可支配的收入瞬間增加了三分之一。
之前姬祁在位的時候為了營建洛陽天子之都,大夏諸王的這些貢獻都被浪費在工程建設上了。如今在魏豹手中,這三萬五千金諸侯王的貢獻能為魏國再組建五萬郡縣兵。
不過世間之事往往事與愿違,大夏天子姬皆在定陶安頓下來之后不久,大夏太子長君姬辛也在楚王熊心、英王英布、衡山王吳芮和吳王項里的支持下登基成為大夏天子,定都壽春,以英王英布為丞相,與魏豹掌握的北方朝庭分庭抗衡。
正值多事之冬,魯王蒲將軍箭傷復發,沒有熬過冬季即便驟然薨逝,魯王蒲將軍生前無子,魯王之位因此絕嗣,于是魯國臣民聯名上表大夏天子請求冊封新王。
定陶城朱陶宮天子朝堂,天子姬皆丞相魏豹正與大夏百官正在為魯國王位繼承之事進行商議。
天子姬皆頭戴十二旒天子冕,身著赤色袞服坐北朝南端坐于高臺之上。
大夏方伯兼丞相魏王魏豹頭戴九旒王冕,亦身著赤色袞服坐位于天子右手下階,此時魏豹劍履在殿,亦坐北朝南接受百官參拜。
“參見天子,陛下福壽萬年,萬歲萬歲萬歲!拜見魏王,魏王千歲千歲千歲!”百官趨步入殿,山呼道。
“眾卿平身!有事奏報,無事退朝!”天子姬皆抬手示意道。
“今年真是不祥之年,先有洛陽之變,不過剛過月余,魯國又傳來魯王蒲將軍箭傷復發驟然薨逝之事,魯王之位空懸,魯國臣民翹首以盼新王,不知眾卿以為何人可繼承魯王之位呀?”魏豹面對朝堂之上眾百官詢問道。
“啟稟天子丞相,微臣有表奏,自堯舜以降,歷代天子皆有王畿,然我大夏天子卻無直屬王畿,此事甚為不妥,不若將魯地定為我大夏天子直屬王畿。魯人崇儒,家家以禮為教,魯地臣民自知成為天子王畿臣民必然欣喜雀躍。”大夏九卿之一的少保魏節作為魏王的發聲筒首先發言道。
“非也,魯地封國建藩之前,是為晉王封地(項羽北上巨鹿之戰前被封為魯公),只因蒲將軍滅秦功高,晉王方才將自身封地授予魯王建國,如今魯王絕嗣,魯地自然歸還晉王。”大夏太師桓楚起身出班發言道,桓楚所言自然以晉國利益為先。
“那便許太行山以北之地與晉王交換魯地吧,詔令將代縣改名為蔚縣,將代民遷至趙地高陽,稱為新代,代地苦寒,相信代國君民皆會樂見其成的,再請晉王贈予代國黃金萬斤以作代民遷徙之費。”方伯魏豹不愧是擁有一代梟雄政治才能的天授之人,一下子便想出了一個晉代魏三方妥協,三方皆能接受的方略。
代國都城代縣如今已被晉國四面包圍,代王張敖如坐針氈,寢食難安,實在騎虎難下。自從得到趙地十八縣之后,代王張敖無日不想南遷,只是國中老臣懷舊,一直阻撓南遷之議,而且遷民南下耗費頗多,方才一直未能成行。如今天子詔書正好送了代王張敖一個很好的臺階下。
而晉王項羽愛惜名聲,惟恐惡名過盛招致眾怒而人心向背,故而一直以來對大夏之內領地的開拓點到即止。比如說之前燕王韓廣悖逆截殺項羽,項羽尚且沒有滅亡燕國,而是將臧荼扶上了燕王之位。如今能用萬金遷徙費買來代郡之地,項羽自然樂意之至,晉國府庫中的黃金可是有百萬斤之多。
至于魯地,那塊飛地既不與晉國臨界,也不臨海,海陸之路皆不相通,項羽實在是鞭長莫及,因此當初大夏元年封建開國時,項羽才會將魯地封給蒲將軍就國以示親近。
如此這般,魏王魏豹也能合情合理的統治魯地,雖然方伯之位只有七年時間,不過誰能知道七年之后天下形勢如何發展,為人當以實惠為本。南方尚有一個天子在壽春虎視眈眈,此時萬萬不可授人口實,尤其是不能與魏國接壤的晉齊趙三國交惡。趙國黯弱,不足為懼,然而齊晉本為一體,齊王韓信一直都以義兄晉王項羽馬首是瞻,只需穩住了晉國,那么魏國東方、西方及北方皆無憂矣。如此這般魏豹才能集中全力對付支持姬辛的南方四國,天子正統之爭才是最好的興師伐罪的理由。
“御使起天子大詔:嗚呼魯王蒲將軍,爾舉秦以封國,致魯而有王,丕德以宏覆,援日月齊輝。濟元功九有,固舉世所推,彼人事大造,夫何往不臻。然物無微不存,體無惠不亡,當有夏八年,實大命所艱。雖光耀史載,將移駕此年。違率土靖寐,戢彌天一棺。
魯王已薨逝,魯地襲王畿,享尊天子命,朕受天明命,惟天惠魯民。爾魯民有恃,朕予福予德,望克已守公,悉咸命如舊,公國以再肇,茲天享我夏,欽此!”天子姬皆將此前已經記好的詔書背誦了出來。
而后天子姬皆又下代國南遷詔:茲天佑我夏,異代為蔚縣,今代民寒苦,南行有膏腴,遷徙至美地,高陽變新代,代民俱歡顏。廣袤而溫暖,盡晉王之費,代遷土徙民,欽此!
至于位于壽春的大夏朝庭(之后簡稱為南朝)如何對待魯國之事,南朝丞相英布與南朝天子姬辛皆認為魯地遙遠不可及,因此非常簡單粗暴的下詔將魯地并入了楚國的疆域,可見其政治邦交能力之薄弱幼稚。
不過魯地如何歸屬,還得魏楚兩軍手底下見真章、戰場上見分曉之后才能確認。
下朝之后,魏豹便積極籌備東征魯地之事,魏豹自然希望此次魯地之行能在春耕開始之前便能結束。而且魏豹對戰勝楚軍有十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