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陰山烽火
自有夏四年四月,燕王韓廣率十萬大軍,圍殺晉王項羽事敗,而后韓廣兵敗國除,之后一年又六月,諸夏各地再無戰事發生。期間,大夏諸國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天下軍民務稼穡(農事總稱),各國征役亦無奪農時,因此諸夏各國倉廩漸漸充實,府庫盈溢,人丁漸長,大夏各國皆一派繁榮景象。
有夏五年二月,趙國丞相張耳未能熬過寒冷的冬季,便撒手人寰。趙王趙歇以向代國割讓趙國北部十八縣為代價,順利收回了趙國權柄。以趙午為趙國丞相,以孟舒為上大夫,田叔為將軍。
趙午為趙歇宗室親族,是趙孝成王之后,孟舒為趙地著名賢者,兩人之前一直與張耳一同操持趙國政務。
田叔為趙國陘城人,為齊國田氏之后。田叔喜歡劍術,又曾在樂巨公處學習黃、老之學。
田叔為人峻切剛直清廉公平,喜歡與賢德之士交游。陘城縣令將田叔舉薦給趙相趙午,趙午又常在趙歇面前提起他,因此趙王非常賞識田叔,便任命田叔為趙國將軍。
有夏五年,匈奴人在冒頓的率領下,終于擊敗了月氏,月氏氏族放棄祁連山走廊而向西逃避遷徙,匈奴人因此占據了祁連山、焉支山一帶與秦國接壤。
位于九原城的晉莊情報司探員,收到消息后,迅速將匈奴人擊敗月氏的消息傳給了晉王項羽。
于是為了防備匈奴人入侵,項羽便責令北庭首相呂守業與云中太守蒙靖,沿諾水(艾不蓋河)及陰山設立烽火臺。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用于點燃煙火傳遞軍情,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
烽燧的建筑形式為一個高臺望樓(亭),作為了望敵情、傳遞消息之用。望樓(烽火臺)一般呈方錐體,高達四丈(10米)以上,上有住房建筑。烽燧若臨邊界,望樓下面或旁邊建有戍卒居住的塢堡,塢堡一般呈方形,周長都在三十步(40米)以上,塢堡墻都較厚,塢堡的四周埋有拒馬與虎落木樁,拒馬頭朝上,虎落頭朝下。
每三十里置一烽燧,須在山嶺高峰處,若有山岡隔絕,地形不便,則不限里數。要三烽燧相望。若臨邊界,則烽火外圍筑塢堡。
凡置烽火,每烽置子十人,置烽之法,每烽別有火炬合四具,取地應煙火分明,不限遠近。其煙筒各高一丈五尺。積聚蒿莖葉,葉條草節,皆要相雜為放煙之薪。及置麻蘊、火鉆、狼糞之屬。
凡白日放煙,夜則放火,若晝日陰晦霧起,望煙不見,原放之所即差騎士速告前烽,霧開之處依式放煙。
凡賊入境,匈奴入寇五十騎以上,不滿五百騎,放烽一炬。匈奴入寇五百騎以上,不滿三千騎,放烽兩炬。若匈奴入寇三千騎以上,不滿萬騎,放烽三炬。
若匈奴入寇萬騎以上以上不知凡幾,放烽四炬。其放烽一炬二炬者,至北庭彈汗山而止。三炬四炬者并至晉陽。
“我匈奴現有控弦勇士三十三萬騎,我匈奴的勇士如大幕中的黃沙一樣數不勝數,我匈奴勇士手中的利刃可以輕易劈開皮甲,向南人復仇的時機到了,是時侯奪回我們匈奴的彈漢山草原了。”光頭的右賢王呼衍贊比向冒頓單于請命道。
“右賢王所言就是本單于所想,待秋高馬肥,我三十三萬匈奴勇士便可躍馬東進南下,屆時野地里都是南人耕種的粟禾,正好收割來喂馬。南人的女人沒經北方寒風吹蝕,皮膚細膩柔滑,正好用來為我們匈奴勇士添丁進口。”匈奴單于攣鞮冒頓自負的說道。
有夏五年九月,匈奴單于攣鞮冒頓與匈奴右賢王呼衍贊比率匈奴騎士三十三萬騎越過諾水(艾不蓋河)東進。
一時間陰山北方烽煙四起,很快,位于晉陽的項羽便得知匈奴人大舉進攻的消息。
彈汗山周圍大多為低矮丘陵,因此無險可守。北庭首相呂守業,見匈奴三十三萬人來勢洶洶,自恃僅憑北庭軍民無論如何也守不住彈汗山草原。
因此呂守業將北庭中樞遷至諸聞澤,命令北庭軍民將長城以北的人畜全部遷往長城以南,依憑秦始皇所筑長城就地防守。而后呂守業八百里飛馬急報晉陽,請求晉國援軍。
一日夜后,晉陽龍陽宮朝會之上。
“北庭首相呂守業,八百里飛馬急報,匈奴單于冒頓率三十三匈奴控弦騎士進犯我晉國,呂相自知不敵,已將北庭軍民悉數遷入長城塞內,不知諸位愛卿以為我晉國應該當如何應對啊?”項羽頭戴九旒王冕,身著赤底金龍袞服,端坐于王座之上向晉國文武百官詢問道。
“微臣以為匈奴大兵來犯,我晉國應當予以重創,只是此時正值秋收,不益過度征發勞役、郡縣兵。不知大王意以下如何?”身著赤底金紋玄端朝服的晉國丞相鄭昌,白襪跣足(席地而坐的時代,進殿都需要脫鞋),首先起身出班發言道。
“陳御使以為如何?”晉王項羽詢問御使大夫陳平說道。
“回大王話,微臣以為三十三萬匈奴來犯,我晉國如若不派人應戰,匈奴人于北方萬里邊境分兵侵擾,恐北方諸郡皆會為其所荼毒。莫如遣一上將軍領一部分軍府精兵前往平城御守。
大王再以方伯之名,向大夏諸國征發精銳若干,如此足以守城。大王再行文秦王,請其令將軍白虔從背后攻打匈奴領地,如此可分匈奴之兵。
待秋收完畢,我晉國再征發大兵與匈奴人決戰,請大王明鑒!”御使大夫陳平出了個驅狼吞虎之計。
“陳御使此計甚妙,諸位將軍可愿同寡人一同前往平城御敵?”轉頭向在朝的十三位將軍問道,項羽又打算親征了,晉國群臣也習慣了,倒是沒人再出來勸諫。
“愿為大王驅使,驅逐匈奴,死而后已!”十四位將軍皆參拜道。
“御使聽詣,詔命:虎賁軍、果毅軍、驍勇軍、蕩寇軍、威武軍、破虜軍、揚鷹軍、平戎軍、燕勝軍、平盧軍,征發長城塞內十鎮各軍府,每軍出兵兩都尉四千人,悉詣平城聽候寡人差遣。
令金吾衛、錦衣衛、中郎衛三衛親軍整裝待發,隨寡人一同移駕北上平城。
再令云中郡和北庭軍民謹守長城要塞,令烏樂軍謹守烏桓山口,遼河流域通遼軍、雙遼軍、彰武軍、洋京軍四軍隨時準備增援。
命禮部大行司遣使秦國,請寡人岳父派遣將軍白虔領兵進攻祁連山走廊。
命禮部大行司遣使前往淮河以北諸國,以方伯赦令要求諸國派軍前來支援。”項羽如此宣詔道,晉國文武百官欣然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