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顧涼也沒忘記獨自守在帝京過年的林婉如母子。
當初諸葛文與林婉如是背離了家族,出逃來到帝京隱姓埋名的。所以在帝京根本沒有什么親人,諸葛文不在家時,整個府上的主子,就只有他們母子。
如此,難免有些凄涼孤獨。
大年初三后,顧涼特意接了林婉如母子進宮小住了幾日。
諸葛文被派了出去,他們孤兒寡母在家過年,有了皇后如此隆恩,本來還對她們抱有同情的鄰居,頓時羨慕了起來。
諸葛文等人忙著賑災之事,過年都未回到帝京。張三娘子坐鎮后方調度,最近也是忙得天昏地暗。
幫災民們災后重建,比簡單的發衣發糧的賑災,要難得多。
災民們的房子塌了,親人離世了或是受傷殘疾了,很多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也有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僅在望京當地,就有五百多名孩童需要安置。在這場冰災中,他們或是失去了自己的家人,成為了孤兒,或是父母已經失去了勞動力,無法撫養活一大家子人,只能將自己的孩子賣掉或者丟掉。
相比于男孩來說,被丟棄的女孩則更多。
這些孩子如何安置,讓諸葛文頭疼,便寫了信回來問張三娘子。
張三娘子也頗為頭疼,進來調度賑災一事,已經用去了商局大部分的儲備資金,若不是后來國庫補給了些許,商局只怕要傾盡全力。
有史以來,先動皇帝私庫,而不是國庫來賑災的,這大夏也算是頭一遭。
并不是顧涼不知輕重,想以商局一己之力擔下這些物資,而是起初時,災情并未傳播開來,皇上也并沒有收到求援折子,他們只是憑著猜想,認為今年約莫不太好過,才早些做了準備。
誰知道本是未雨綢繆之事,偏偏就派上了用場。
更別說,災情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嚴重許多。
正月初八,求知堂復學,張三娘子前往主持開學儀式。
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面孔,至今都沒有孩子的張三娘子,也覺得心都柔軟了幾分。
當初她救下的那個偷了地主家糧食的孩子,如今也有了幾分讀書人的模樣。那家人多次想讓自家孩子認張三娘子為義母,她卻拒絕了。
并不是因為那個孩子不夠優秀,也不是因為她自己不喜歡那個孩子。而是因為那個孩子有自己的家人,也并不缺自己這一份疼愛,她又何必去多此一舉。
開學儀式結束后,張三娘子在回府路上,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如今望京等地多出來如此多的孤兒,與其花費大把人力物力去救助那些孩子,為何不將他們納入求知堂,讓那些孩子讀書識字,學會一門手藝,將來也能更好的養活自己呢。
望京,正是求知堂的好機會。
張三娘子想到此事,便覺得熱血沸騰,連忙回了府中,擬出章程。
如何讓求知堂遍地開花,如何讓更多的寒門子弟能有機會讀書,改變自己的人生,是顧涼乃至張三娘子共同頭疼之事,如今既能救助孤兒,又能辦起更多的求知堂,張三娘子自然求之不得。
做好計劃之后,張三娘子便入宮拜見。
顧涼看了張三娘子的計劃,覺得大為可行,在心里感嘆,自己當初沒有看錯這個女子,在眼光和處理事情的老練程度上,她并不輸于任何男子。
將求知堂之事交給張三娘子負責,她非常放心。
有了顧涼的鼓勵與支持,張三娘子決定親自前往望京,督辦此事。
若是求知堂在望京能成功建立起來,就算是走出了帝京外的第一步。所以此事,顯得至關重要。
舟車勞頓三日后,張三娘子終于到了望京。
雖然冰災已過,朝廷賑災得當,望京的災情已經勉強穩定下來,但望京依舊顯得十分蕭瑟寒冷。
回到家中的百姓們,有的為自己的親人辦起了喪事,門口掛起了白幡,目之所及,皆是哀鳴。而有些災民的房子還未建好,只能和一大堆人擠在衙門設置的臨時安置房中,人多地少,地方顯得十分擁擠和混亂。
張三娘子到時,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場面。
在江知州的治理下,望京一直都是富庶之地,只是再人杰地靈的地方,也經不起天災禍害。
好在如今有朝廷賑災,出面幫他們重建房屋,才不至于讓他們徹底流離失所,百姓們心里念著皇上皇后的恩情,宮翎的民間聲望更上一層樓。
“你如何親自來了?”諸葛文見到張三娘子時,還覺得有些詫異,當初說好了她坐鎮后方,為何還是來了望京?
“娘娘決定,要在望京大力建設求知堂,一來為了安置這次災情中成為孤兒的孩子們,二來助力望京早日恢復。”張三娘子三言兩語說明了來意。
諸葛文看著她欲言又止,但在看到她臉上的疲憊之色時,又什么都沒說。
“妹夫人一切都好,你家那個大胖小子也不錯。”張三娘子一看諸葛文的樣子,便知道他是想了解一下自家妻兒的情況,“除夕時,娘娘特賜了御膳,初三后,還接了他們母子二人進宮小住,他們在家的情況,你不用擔心。”
“皇后娘娘隆恩,也多謝張三娘子了。”諸葛文拱手,一直提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如今道路交通不便,他和妻子也不能時刻通信,對于他們的情況也只了解個大概,張三娘子自帝京而來,帶來的消息自然比信使準確的多。
聽聞皇后娘娘一直照顧著林婉如母子,諸葛文感動于心,發誓更要好好為皇后娘娘辦事,才不負她的一片真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