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內,宮翎坐在上首龍椅,幾位大臣分坐兩側。
“依皇叔與眾位愛卿之見,朕當派何人為欽差,前去推廣此事呢?”幾人的贊同與急切并未出乎宮翎意外,畢竟這旱災已經在朝堂上討論了幾次,都沒出結果。
誰知道他的皇后,在背后不聲不響的就幫他解決了問題呢。
想到這里,宮翎有些出神,原來這一年來,不知不覺中,顧涼幫了他不少。
“那發明水車的諸葛先生可能擔此大任?”武將周息心里向來沒什么彎彎繞繞,覺得發明了水車的人去做此事自然最好。
“臣認為不可。”顧太傅搖搖頭,繼續說道:“諸葛先生自然可以一同前往,但欽差大臣人選還需慎重。”
“本王也正有此意。”攝政王點點頭,那諸葛先生雖說頂了個七品官的名頭,卻從未涉及政事,這官場上的事,可不是有一顆聰明的腦袋瓜子便足以。
“臣以為,尚書令趙志章可擔大任。”陳麟作為丞相,有舉薦官員的權利,所以此事由他來開口最為恰當。
尚書令趙志章算是他一手提拔的人,舉賢不避親,他舉薦趙志章還可彰顯自己大方坦誠。
“尚書令此人行事圓滑,倒是個不錯的人選。”攝政王點點頭,尚書令是正二品的官職,擔任欽差大臣,自然能鎮得住下面的人。
只是,將此事交由尚書令,便等于交給了陳麟。此事利國利民,若是成了,欽差大臣定會獲得百姓贊譽,陳氏一族在民間的聲望定然不可同日而語。
“臣以為光祿大夫丁升,同樣可擔此大任。”顧太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與陳麟明擺著提拔自己人不同,丁升不屬于任何派系,只忠于皇帝。
“此事要推廣全國,定然不簡單,尚書令行事老練,比丁升要更適合。”陳麟就知道顧太傅會與他唱反調,只是沒想到他竟然沒提拔自己人。
還是這么愛裝模作樣,果然不愧是清流世家的家主。
“此事既為革新,非常時期定然要使用非常手段,丁升為人剛正不阿,辦事穩重又不失手段,臣以為更適合擔此大任。”顧太傅也堅持己見,并給出自己的理由。
“臣也贊同顧太傅的看法,丁升腦子里沒那些彎彎繞繞。”周息開口附和,周家作為前王妃的母家,與現在的后族陳家,自然走不到一條路子上。
雖然周家在皇室已經沒了兩位王爺,但孀居的兩位王妃(先帝兩位嫡子被追封為王爺,他們各自娶了妻,其中一位還有嫡子。)好歹也算支撐著門庭。
若是皇帝能活得再久點,也許英王爺(先帝嫡長子)的嫡子,也不是沒有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
“攝政王意下如何?”宮翎只是聽著幾人爭吵,并未開口。
“本王以為,顧太傅與周將軍言之有理。”四人中已經有兩人都推舉丁升,加之丁升又是純臣,攝政王自然也沒有什么意見。
“那便如皇叔所言,封光祿大夫丁升為欽差大臣,與諸葛先生一道前往地方,因地制宜推廣水轉筒車,務必澤被到更多百姓。”宮翎點了點頭,下了圣旨。
一場悄無聲息的爭斗落下帷幕,陳麟恨恨的咬牙離開。
他倒是沒有怪罪皇上不向著自家人,畢竟在他眼中,皇帝不過還是個弱得要命的孩子,他真正的對手,是攝政王與顧太傅。
諸葛府中,已經連續半個月不著家的諸葛文,正逗著孩子。
半年前他夫人林婉如生下一子,這個孩子得之不易,兩人都十分疼惜。
半歲的孩子,正是最可愛的時候,諸葛文卻不好意思地與夫人說到自己將要離京辦公之事。
“夫君為民解憂,當欣然前往,婉如會在家中照顧好圓圓,靜待夫君歸來。”雖然有不舍,林婉如還是大度的開口說道。
“讓你受委屈了,此去約莫要花上小半年時日,待我歸來,圓圓也許都會說話了。”這個年齡的孩子一天一個樣,諸葛文萬分不舍。
“原來你只在乎孩子,根本沒有舍不得我。”林婉如知道夫君的離別不舍,故意打趣著說道。
“最舍不得的當然是圓圓他娘親了,我不在的這段時間,要辛苦你了。”諸葛文攔著妻子的肩膀,院子里樹蔭搖搖晃晃,屋子里的人你儂我儂的靠在一起訴衷情。
兩日后,欽差大臣領著兩百人出了京,諸葛文隨行。
“諸葛先生此去,希望有所收獲。”顧涼站在城樓上,看著一行人遠去的背影,輕聲開口說道。
小滿與谷雨不知道自家娘娘說的是什么,但也沒有開口詢問。
諸葛文一行人確實遇到不少問題,但丁升都以鐵血手段壓制了,水轉筒車得以順利的在大夏推行,帶給了普通百姓活著的希望。
原本以為半年就能結束的行程,諸葛文耗費了整整一年才再次歸京。因著丁升對皇恩浩蕩的宣傳,百姓們只知此事是皇帝特批,并不知商局之功,新帝在百姓中的聲望得以迅速累積。
百姓們對于發明了水轉筒車的諸葛文,也十分感激和推崇,諸葛文的名聲迅速的傳遍了整個大夏。
兩年后,大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