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何以解憂
(一)“唯分數論”尚能飯否
吳鴻睿
我看到過這樣一幅畫,兩位學生中,一位考120被表揚,118被批評;一位考61被表揚,考58被批評。前后對比令人震驚。但原因是一樣的,看上一次成績是否低于這一次。每個人都會對分數進行不同的評價,有不同的標準,但僅僅通過分數高低就對一個人進行定罰,顯然不可取。分數只能代表某一階段的水平,絕不能把它看成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桿。
但是,在升學、選拔時,只會以分數作為標準。因此,一些學生為了分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一些家長為了分數,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而老師們(班主任居多)為了分數,永久剝奪學生的休息時間與自由。因此,即使學生考了高分,也有可能因此欠缺價值觀,也可能成為唯利是圖之人、十惡不赦的罪犯,脆弱的輕生者。贏了分數,輸了人生。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社會只以分數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忽視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使社會只能培養小人,而出不了君子。亞里士多德說:“教育活動的全部意義在于培養具有美德的公民。”陶行知也說:“道德是做人根本。根本壞,縱使你有些學問與本領,也無甚用處。”如果教育真的能讓人做到立德樹人,讓仁愛、勇敢、正義滲透到教育中,讓學生德行兼備,那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教育。“唯分數論”應該休矣。從120分到118分,61分到58分,我們的目光不能總盯著分數。
時代變了,我們也要接著變。“唯分數論”也許曾被一些人贊同,也許它可以作為我們剛開始學習時的指導思想的起點,但絕不能是終點。克勞塞維茨說:“......首先應正確地做出重大、決定意義的判斷,然后實施。”太空、學術、科技、經濟、制造、社會、金融,還有人心、制度、思想。其中,思想是國家的基本,從中可以看出國家追求的價值,如果思想落后,必然會在一開始就輸掉競爭。
(二)讀書,給我力量
————《解憂雜貨店》讀后感
周李萌
前幾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書中的溫情,讓人心里泛起漣漪,感同身受。也讓我感到重要的東西正從內心破了洞的流回,人的心聲不容無視。
東野圭吾在洞悉人性之余,愿以善意回應,讓人明白在這破洞不斷的大千世界里,仍有人愿意竭力撫平一痕又一痕的傷疤。每個人都有難以啟齒而被他人孤立的那一刻,而人們所需要的未必是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有人愿意隔著千山萬水,縱使事不關己,卻也愿意認真的傾聽。
故事里,無論是徘徊于奧運與絕癥男友中的月兔,還是掙扎在夢想與責任的克朗,亦或是猶豫是否信任父母的峼介都曾經進退兩難,他們不謀而合地選擇解憂雜貨店。歪打正著看到來信的三名小偷因一些不可說地原因收到這些來自20年前的信。
這些進退兩難的人都曾收到來自生活的打壓。我也捫心自問如果我處在這樣的挫折時日,也有“先知”能為我指點迷津,想必我的人生會一順到底。我也感嘆著小偷的不經意評論恰好給他們指明正確的道路的巧合。
可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每一個人選擇只需要努力過都是正確的選擇。故事繼續娓娓道來,這幾個故事竟然加納豆細小而綿長的絲在冥冥之中牽一紅線。我也一度糾結于是否要為了學習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無人訴說,無處解憂。一次我只是無意間與好友提及,朋友也只漫不經心地告訴我堅持愛好。而此刻我才知道:只需要一個答復,哪怕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會讓自己好像得到了千軍萬馬。
實際上,我早已知曉對于同齡人,不會有人讓我選擇放棄愛好只選擇一味的學習而我之所以明知故問,只是少了一種勇氣------義無反顧的勇氣。我與書中的三人一樣,其實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而卻有所顧慮,這時候只需要別人的一種肯定。人總是在心意已定之后,糾結于是順從還是違背自己的內心。
成長就是妥協與堅持的兩難,我們走過的路都是必經之路。不管我們現在是不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管我現在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我都能夠清楚地感知到,我現在正處于自己親手繪制的地圖的某個地方……
感謝這本書,是它給了我堅持信念的勇氣,愿意去做一個溫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