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遠的林區,家家戶戶吃到的魚蝦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水庫養殖,或者冬天從外地冷凍的,所以能吃到河里自然生長的小魚小蝦,都會覺得異常新鮮。
在古洞河的大河里盛產一種好吃卻又好玩的小海鮮——蝲蛄,剛一入夏直到立秋,大河里的石頭縫里藏滿了這個小東西,隨手一抓就能捉上一小桶。
小時候我和妹妹經常到小河邊捉蝲蛄,因為他們喜歡躲在石頭縫里,所以只要沿著河邊的大石頭一個個的翻開,就能捉到好多。
但蝲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捉的,他們的鉗子和蟹鉗一樣,不小心被鉗住,是輕易不會放手的。所以爸爸給我們準備了用粗鐵絲編成的鉗子,這樣就安全多了。
捉蝲蛄是個沒多大難度的事情,關鍵要領就是選好地方,還有就是要有力氣搬動石頭。
石頭壓的太淺的地方肯定是不行的,那些壓得比較深的,石頭不是非常大的地方,是最好的藏身之處。
所以每次都是提前選好地方之后,我這個大力士就負責慢慢的欠起石頭縫,而妹妹則是緊盯著從縫隙中懶洋洋爬出來的小東西們,飛快的把他們鉗住。
往往一個十來斤的大石頭下邊,至少會藏著十只八只,用不上多一會工夫,我們就能裝滿一小桶,
新鮮的蝲蛄回家蒸上一蒸,鮮美極了,是夏天里家家都必備的酒肴。
一整只煮熟了吃當然是好的,但這種吃法實在浪費,一只蝲蛄去了頭基本上也沒剩多少肉了。
不知道是哪位神人,居然發明了一種頗為新奇而美味的吃法——蝲蛄豆腐,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蝲蛄里的肉都做成豆腐腦的樣子。
制作的方法也很簡單,把新鮮的蝲蛄洗干凈之后揭去上殼,放到倒蒜缸子里搗碎成漿糊狀。
然后再把搗碎的碎渣連同湯汁,用紗布擠壓后濾過,把肉汁放在小瓷盆里打上1-2個雞蛋,攪拌好作為原料以備使用。
燒一鍋白開水,放上兩片姜片,等水沸之后,把準備好的蝲蛄肉質倒入沸水中,瞬間就會在鍋里浮上一層粉紅色的豆花狀蝲蛄豆腐。這時候,再切上一點點的韭菜末放入鍋中,放入佐料,淋上一點點香油就大功告成了。
夏天里雖然天氣比較熱,但喝上一口鮮美至極的蝲蛄豆腐湯,還是非常舒服的,尤其是綿軟的蝲蛄豆腐令人回味無窮。
小時候的蝲蛄豆腐是每個夏天常吃的美味,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很久前古洞河里蝲蛄就已經絕跡了。
直至多年后的一天,猛然在餐桌上看到“麻辣小龍蝦”,似曾相識,真沒想到小蝲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還搖身一變陳成了“小龍蝦”,真是應了那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啊。
古洞河的河里除了蝲蛄,小魚也非常多。
于是夏天的傍晚,太陽下了山,天還大亮的時候,我們一家四口準備好工具就開赴大河壩。
找一處稍淺的地方,爸爸媽媽拿著細細的網站在十幾米遠的地方,我和妹妹穿著水鞋,找到有小魚的地方,就開始淌著河水轟趕。
小魚們一看有人靠近就忙不及的向前游去,很快就會游到爸爸媽媽的網前,這時候只需輕輕的一臺網,一群小魚就被網住了,隨后被倒入小桶里。
一個傍晚可以網到好幾斤小魚,可謂收獲滿滿。
第二天,一部分小魚做成了魚湯,另一部分則被巧廚娘媽媽和著自己做的大醬炸成了小魚醬。
可憐的小魚們前一天還活蹦亂跳的在游戲人生,后一天就成了我們的肚中客,我和妹妹有時會感嘆一下他們好可憐。
但憐憫之心怎能抵擋住垂涎之欲呢,所以經常是一邊感嘆,一邊美滋滋的享用。
其實每個生命他們活著都有各自的使命,成為桌上餐也是很偉大的,至少會讓我和妹妹念念不忘。
那些年,我和妹妹捉魚摸蝦,攆鵝追狗,家里經常雞飛狗跳,完全不似別人家的小女孩文靜。
也有人私下會議論,冷嘲熱諷爸爸媽媽沒有兒子卻生了兩個不省心的丫頭,而他們卻不屑一顧,在他們眼里,我們是那么勇敢,那么生動!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08-31/131a82d7d03c331222e6e36f93531756M3Nfe4lXRU7dO27.jpg)
哼哼呀呀
好多年都沒有吃過這些東西了,很懷念小時候那些天然的美食,那味道,有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