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龍就開始在府城做著南威軍監軍,把南威軍整頓了一番,又按照朝廷批復里說的,征了一些兵,不過不敢征太多,畢竟征了后就得配上武器那些,還有平時的吃喝訓練等,都是要不少錢的。
現在朝廷撥款不方便,還得一層層上報去申請,路上和文書傳遞就需要很多時間,在這之前,需要的錢糧可得方天龍和幾個將官來想辦法,又因為監軍最大,所以要由方天龍來處理。
不過因為糧食欠收,本來就有不少人生活變差,再加上亂民四處作亂,所以也沒辦法找活計做,倒是都紛紛跑來應征了。
在和商州知府商量之后,南威軍就先在商州內征兵了兩千人,一應所需就由方天龍籌措,商州知府也幫忙了一些,然后上報了,請朝廷把今年該撥給南威軍的東西加快批復,晚些時候就派人前往支取。
撥給各地駐軍的東西,一般是一年兩次,年中一次,年尾一次的,今年因為道路不暢,還沒有撥出來,原先倒是還有不少東西,畢竟有這么多被吃空餉的,收到的東西可是比實際的人數多幾倍。
不過有一些東西被幾個將官暗中變賣換錢了,因為沒有這么多人需要用到的,所以就賣了賺錢也免得占地方。
征兵之后就開始訓練,方天龍不允許南威軍再像之前那樣,都沒有什么戰斗力,對上一群亂民都招架不住,再者方天龍可是打算帶著這支南威軍出去別的州縣和亂民對戰的。
光州知府又派人過來請求支援了,本來光州境內的亂民被消滅了大部分,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之間光州境內又多了許多亂民,似乎有一些是從楚州過來的,還有一些是光州境內躲藏著,看形勢不好才現身的。
原先光州的駐軍戰斗力還行,可是打了這么久也有不少傷亡,人也是比較疲累了,氣勢也低了許多,不像一開始充滿斗志,一直對著打不完的亂民,讓人心里有些煩躁了。
至于楚州那邊,情況可是有些糟糕,不過楚州也有一些官府派出來的人,聽說商州這么情況比較好,就過來求援的,當然,光州那邊是先去過的,然后才往商州來的。
光州和楚州離商州都不遠,如果這兩個州亂民還有許多,再繼續壯大不能清理干凈,那商州難免會再受到影響,尤其是楚州那邊,之前的消息里可是有大批亂民的,還有不少厲害人物在隊伍里,原先可是想來占領臨商縣的,這點方天龍可是記著的。
所以最好是能幫助光州和楚州把亂民都剿滅降服了,才能保證商州以后都能安全,否則可能哪天又有大批亂民前來作亂為害商州了。
南威軍的幾個將官,一開始就向方天龍表示過了,愿意聽從監軍大人的命令,只要幫助他們不用被治罪,有事都好說話,所以方天龍整頓的時候,就沒有阻擾,直接命令全軍的人都聽令行事,很是配合。
這個態度也是幾個將官去向商州知府請教之后才有的,一開始幾個將官只是想做些表面功夫,不過因為和商州知府關系還算不錯,所以暗中前往拜訪,本來是想說之后再立些戰功的事,畢竟朝廷說了讓駐軍配合各地官府行事的。
商州知府就和幾個將官說了,這方天龍帶領的護民軍是如何的,他們也看到了,好好聽從方天龍的,把南威軍訓練好了,要立功是很簡單的,再有就是,方天龍現在可是延和帝親自嘉獎,賞賜了爵位的,是正式的皇族中人了,不再是自稱的皇親了。
這一點可是很重要的,要知道皇親現在很多,可是有能力有名望的沒幾個,大多也不會讓延和帝掛念,可方天龍不一樣,是得了延和帝歡心的,給了這么豐厚的賞賜,如果再立了功,一報上去,延和帝會覺得沒看錯人,心情肯定不會差,那賞賜可不會吝嗇的,南威軍到時候可是能跟著得到不少好處的。
幾個將官聽了商州知府說的,才反應過來,這點倒是沒想到,以為只是個男爵,雖然是有封誥的爵位了,不過還是排在第五等,現在才想起來,這個爵位可是延和帝在圣旨里直接賞賜的。
這就代表延和帝知道了方天龍這個人,還有方天龍做過的事,因為是皇親,天然會讓延和帝覺得有些親近,正如商州知府所說的,可以說是已經記在延和帝心里了。
所以幾個將官仔細想了之后,就決定服從方天龍,好好跟著方天龍做事,打一些勝戰,補上原來的過錯,肯定還能再得到賞賜,好讓他們也能升官,不用再呆在這種駐軍里一直在外駐扎了。
方天龍也沒想到這么順利,不過情況這么好當然要好好把該做的都安排下去,不能錯過這個好機會再浪費時間了。
一邊征兵一邊訓練,到了五月初的時候,方天龍覺得是時候試一試這些日子訓練的成果了,準備先到光州去幫忙了。
不過要到光州去,還有許多事要安排好才行,首先就要和光州的官府說一聲,以免這么多人的軍隊,到了光州嚇到了那邊的官府和百姓。
然后就是軍隊出動,后勤要跟上才行,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保障了,否則還沒打亂民,自己倒先出問題了。
另外距離光州那邊派人過來也過去快一個月了,現在光州具體的情況也不清楚,還得去向商州知府詢問,畢竟府衙那邊一直有和光州消息來往,方天龍則是專注在軍營里,不是很重要的消息并沒有去關注。
決定好了之后,方天龍就親自去府衙,找商州知府說了來意,詢問商州知府意下如何,畢竟南威軍本來是商州的駐軍,最主要的職責也是保護商州,這次雖然不是所有軍隊都離開,不過也是大部分要前往光州,這可是需要商州知府同意才行的,不然光憑方天龍一個監軍,可是不得擅自離開駐扎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