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灣河西岸的夜景很寧靜,西面是湖明市的北郊。剛入秋的夜晚不是很冷,微風拂面很是涼爽。
杜秋生在營地篝火旁思考著明天的計劃,開始自言自語起來,“明天是周一,文山區的活尸會消失嗎?不知道今天的計劃是否正確?讓大家渡河來這里避難,所需的食物也不多,野外清燉也需要用油鹽的基本攝入,時間一長會影響老人的身體。”
杜秋生回頭看著營地,大家早已經入睡了,夜晚很安靜,只有篝火燃燒木塊的聲響。杜秋生明日的計劃開始有了雛形,他要對他的同伴、家人負責。馬灣河西面遠處的燈火還是那么的明亮,希望明早的西岸會如今夜的白樺樹林一樣平靜如初。
“喂!杜秋生,你發什么呆!我換你值夜,你快點睡了。”王文勇已經坐到杜秋生身邊。
“嗯,我先睡了。時間真快啊,一會就凌晨四點了。”杜秋生停止思考明日的計劃,他沒有再說話,只是輕輕的在王文勇肩膀上拍了一下,就走回自己的帳篷休息了。
他有點累了,從遇見女白領尸變到文山區yi鬧事件,再然后是自己被活尸感染,傷口自然自愈。
杜秋生躺在帳篷里,努力的想讓自己盡快入睡,他希望時間還是在前天夜晚,在夏天燒烤店吃燒烤的夜晚,只是自己酒醉回家做夢,一切都是幻像,明天夢醒還是在自家的床上,一切如初。
早上,韓寺青與王文勇在河邊釣魚,白娜微在營地里制作傳統弓箭,今早王文勇已經把傳統弓箭的制作方法交給了白娜微。
“吃早飯了。清燉鯽魚湯,還有風味烤鯉魚。”蘇文靜已經做好飯了,兩個吊鍋在營地里飄著香氣。
剛起來的杜秋生看了看手機,時間是早上九點,他與大家坐在一起,戶外折疊方桌上放著十六人的早餐,大家開始品嘗著今早的美食。
“蘇文靜的手藝就是不錯!這魚湯的味道很是清香入味啊!不過烤魚就有點火候過重,焦了一點。”
幾位老人開始對今早的美食品頭論足,都沒有發現白娜微的小臉開始漲的通紅,低著頭吃著自己做的烤魚。
心細的蘇文靜發現白娜微有點不好意思,就連忙說道,“我頭一次做烤魚火候掌握不好,都怪燒餅的小烤箱,一點都不好用。”
王文勇沒說話瞪了韓寺青一眼,就繼續喝湯了。
吃完早飯后,杜秋生讓大家集合開會,開始安排野外課程。“今天我先給大家講一點簡單的生存技巧,之后是人員的分工。
我現在開始講戶外的生存技巧,大家耐心聽一下,很有用。
我們現在所處的白樺樹林非常大,長度二十三公里、縱深五里。
我們以后可能會進入這片白樺林采集日常物資,我先說一下白樺樹目前對我們有什么作用。
第一,白樺樹汁是生命之水,有大量維生素。如果我們營地有人入林收集物資,遇到水瓶里沒有水源。
我們可以用樹汁代替純水進行臨時解渴,但采集時間比較長。所以建議大家在不熟悉環境的時候,收集物資不要走遠。
第二,白樺林目前現有的資源,可以做傳統弓箭、衣服架、魚叉、木炭、簡易繩等,我們目前入林收集物資時,距離營地不能超過兩百米,每次采集兩人一隊。
下來是營地的工具使用,我來說明一下。
第一,我們目前對白樺林還很陌生,遇到危險時,每個人救援包里都有一個口哨,只要吹響口哨就是釋放求救信號,營地的同伴聽到求救信號后,必須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時間趕去支援,并通知其他人有同伴遇險。
第二,每天使用太陽能板給手機、小手電筒充電,目前還用的上,太陽能板是折疊的,可背包里或手拿。但是數量只有四個,出去尋找物資時可以帶上一個。
第三,每人個工兵鏟、救援包、便攜水瓶必須隨身帶在身上,救援包系在腰上、工兵鏟手拿或背在背后都行,還有吊床袋也要背上,它小巧輕便,入林睡吊床可以減少蛇蟲鼠蟻的接觸。
工兵鏟頭是多功能錳鋼,可以砍樹、鋸木、挖土,戰術鋼刀內置二節鏟管中,或者外接一端用于防身擊刺,合金錐頭一般外接使用,可擊打玻璃,還有內置打火棒口哨,都可以自由組合。
一會培訓結束大家可以交流熟悉下。
我再講一下木炭的制作工藝,大家找一至二寸的樹枝,豎著堆放成四十厘米左右的圓錐體,再用泥巴把樹枝糊起來,頂口留十厘米的小孔,椎體挨著地面的部分,四周挖四個十厘米小洞。
制作木炭時,先在圓錐體頂端的小孔處點燃樹枝,待充分燃燒后過一段時間,再用泥巴封住圓錐體下面的四個小洞。
充分燃燒一段時間后,熄火。在圓錐的一側開出一個小拱門取出木炭。
其中會有較多未充分燃燒的樹枝,反復幾次就可以制作出較多的木炭。放到干燥防雨的地方保存,木炭方便存放、易燃燒。
好了接下來是最后一項,野外生存培訓,傳統gong的制作方法由白娜微給大家指導說明。大家現在自由活動。”
上午營地的氣氛比較輕松,有王文勇與何艷這對歡喜冤家在營地里打鬧。
大家剛剛交流完課程,就看到何艷追著王文勇四處亂跑著,老人也是樂的開心。
白娜微在營地附近制作簡易靶場,簡易靶場有八個遠近不一、高底不同的箭靶、還有一些木塊用于移動物體射擊練習。王文勇在簡易靶場附近搬了五根十厘米粗、兩米左右的白樺木,制作了幾個木樁,說是練習工兵鏟用。
一旁的老人學會救援包的使用技巧后,就回營地那邊休息了。
白娜微布置好靶場,杜秋生就開始訓練營地僅有的五名年輕人,教他們如何使用現有的工具與武器。
杜秋生走到木樁那邊,對大家說道,“我來演示一下工兵鏟的使用方法。”
杜秋生揮了幾下工兵鏟,說“工兵鏟的戰術鋼刀放在鏟靶末端用于擊刺,這時多功能鏟頭可以放到鏟套里或者折疊。
擊刺方法一,雙手從上往下力量大速度慢。
擊刺方法二,從下往上擊刺速度快力量小。
工兵鏟的多功能鏟頭是用來劈砍的,使用鏟頭時戰術鋼刀就內置在鏟管內,這樣不容易傷到自己。
劈砍的方法也有兩種,左右四十五度和垂直劈砍目標。我演示一下。”
杜秋生走到木樁跟前,做了幾個劈砍動作與擊刺動作。
王文勇在一旁看著杜秋生劈砍木樁的樣子是一臉不屑,便拿著工兵鏟向另一個木樁砍去。
王文勇一百八十斤和一米八的體格不是吹得,十厘米的木樁硬生生被砍進四厘米,不過虎口震得發疼,握著工兵鏟的手一松,他便連忙收手插兜,洋裝沒事人一樣。這時的工兵鏟頭就卡在木樁里,鏟管在空中上下來回抖動著。
裝著一副人畜無害的王文勇,對大家說道,“都看看,這才叫劈砍,我這手勁如何?”
洪寺青看了一眼王文勇,笑著說“燒餅,如果工兵鏟鏟頭卡在活尸身體里,你一時又拔不出來,你會對活尸說暫停一下嗎?我和杜秋生在購物中心遇到的活尸根本不知道疼痛,只有擊打頭部才有效。”
白娜微也說了一句,“王文勇你的朋友說的很對。你不能用蠻力,需要練習一下技巧。”
旁邊的蘇文靜與何艷,也覺得白娜微說的有道理,就連忙點頭如搗蒜的說著,“就是,就是。”
杜秋生又走到簡易箭靶那邊說道,“好了,我來說下傳統弓的使用技巧。
古代蒙古的騎射天下文明,我們現在手中的武器也是簡易的傳統弓,蒙古人經常在馬背上射箭,由于身體來回顛簸,箭支容易從馬背上脫落,蒙古人就設計一種適合自己在馬背上的射法,箭支不會因為射手騎馬而顛簸掉落。
我先簡單講解蒙古射法的基本步驟。我們常見的射法是背囊掃尾式。
箭囊是在射手背后,箭囊使用前,需要每個人調整高低,保證射手取箭支時,手從肩后可以直接摸到箭尾,而不是箭囊過高,導致射手取箭摸到箭身,影響射箭效率。
射手取箭支時,手法是右手大拇指、無名指、中指,三指同時捏著箭尾,箭尾從背后的箭囊取出,右手捏著箭尾向右四十五度快速甩出一個弧度,右手再向下拉,讓箭身貼在傳統弓的右側,捏在箭尾的右手,三指開始變化姿勢,食指伸直貼在箭尾的箭身上,大拇指與中指夾著箭尾認弦,這時大拇指繞著弓弦向手掌內側彎曲用力,伸直的食指從箭尾的箭身上開始變化位置,向下扣住大拇指,這時拇指與食指中間會固定好箭尾,保證弓弦上箭支不會脫落。
射手拉弓時,人是側身右腿向后站立,腰背挺直,箭靶目標在射手的左腿前方。箭弦靠位一般在射手頭部嘴角處。
瞄準箭靶時要注意,由于箭支在傳統弓右側,瞄準時要偏左下方一些。
射箭的力度取決于箭弦靠位的位置。靠位在嘴邊是小架,靠位在耳垂與下巴根部是中架,靠位在耳后是大架。大架的力度也是最大的,俗稱滿弓。
背囊掃尾式熟練后,大家可以進行固定靶與移動靶的基礎練習。
移動靶技巧是箭靶在射手的左腿前方,人側身站立移動,還是右腿在后,射手側身瞄準左腿方向的箭靶,步行前進與后退,進行固定靶的左右移動射擊。
最后是騎射的基本弓法練習,站姿、箭弦靠位、取箭手法不變與之前一樣,變化的只是左手拿傳統弓的位置,要多出一些箭支用左手的手指拿著。箭尾朝上,左手拇指與食指手掌握弓,中指、無名指、小拇指握箭支。你們開始練習吧。”
杜秋生講解完就一個人回營地休息了,他知道下午還有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
靶場這邊,女人們學習射箭上手最快的是女警白娜微,下來是王文勇的女友何艷,她大學時是明江區江海第二外語學院的體校生,最后是蘇文靜,她勉強才學會拉弓。
王文勇比較喜歡工兵鏟,對弓箭不是很感興趣,不過射術也不錯,以前和杜秋生在河邊玩過。
這邊靶場上的兩個男人中,箭術最好的是洪寺青,不過女警白娜微也有射箭天賦,與洪寺青比起箭術不分上下,靶場上二人相互較勁。
洪寺青剛射中一個較遠的箭靶,女警白娜微的箭支也就緊跟過去,命中在洪寺青箭支的旁邊。
激動的何艷鬧著要給他們二人增加射箭難度,把簡易箭靶那邊的木塊拿在手里,慢慢的往天上拋著木塊,木塊在空中慢慢升起落下劃出一個個拋物線。
他們二人開始比拼移動物體射擊,女警白娜微的天賦似乎比韓寺青更勝一籌,箭支命中目標的次數開始越來越多。蘇文靜則在一旁給白娜微拍手叫好。
王文勇仍是一臉不屑,去遠點的木樁那里練習工兵鏟的劈砍動作。
上午杜秋生給同伴做了簡單培訓后,就一直在自己的帳篷里休息。他知道下午的事情很重要。
午飯后,杜秋生簡單做了安排。他讓洪思青與白娜微下午留在營地保護大家的安全,順便教大家制作傳統弓箭。
由于昨天時間倉促只做了三把傳統弓,杜秋生想讓大家下午再做一些傳統弓與箭支。
先保證營地六名年輕人有弓箭使用。以后慢慢再制作傳統弓,爭取營地十六人每人一把傳統弓,佩戴二十個箭支。
他又安排王文勇去采集白樺木,昨天杜秋生教過他選擇多大的白樺樹適合加工制作。蘇文靜仍是負責生活日常。
杜秋生又給大伙解釋下午他要渡河目的,他想查看湖明市的情況是否恢復以及收集物資的計劃。
杜秋生知道目前營地的物資比較缺,食物、藥物、工具、防具等都不夠營地十六人的正常使用,他現在就要解決這個問題。
可杜秋生又不想讓同伴遇險,他先是在營地統計目前需要的物品后,然后一個人背好旅行包,帶上工兵鏟與一把消防斧就一個人渡河前往馬灣棚戶區了。
杜秋生把德國黑背犬留給蘇文靜照顧了,狗子在營地撒著歡,它不知道眼前的地方是他們以后的營地,不再從前的周末游玩,杜秋生帶著它戶外撒歡。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08-19/5f3c179c6e4a6.jpeg)
一碗青菜湯
面對無人區的白樺樹,杜秋生他們十六人如何生存成了問題。 杜秋生要營地的人學習野外求生知識。 活尸病毒的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