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高地扎營
“敵人膽敢繞過我們的高地防線,直接進攻我們的腹地,他們首先會來到我們的工業區,因此裝配完二團至八團后剩余的近兩千條燧發槍全部裝配給工人自發組織的工人護衛隊。”俞新盡可能的分析到一切可能性,他早做準備,將一部分工人也武裝了起來。
“不過我想在他們繞過我們,還沒到工業區時,我們的炮彈已經將他們的城墻轟塌了。”俞新笑著說道,“到那時,深入我們腹地的敵軍主力必定回師救援,我們就可以打一場伏擊戰了。”
俞新的第二個方案便是圍點打援,雖然敵人大可能是在高地與他展開決戰,但如果被繞后抄家,他也不懼怕。
有了火力的絕對優勢,俞新相信,無論敵人以任何方式發動進攻,都不會討得好處的。
就這樣,戰略上便按照俞新的兩個方案敲定了下來,接下來各部門圍繞這兩個方案開始制定作戰細節。
俞新沒有帶兵作戰的經歷,唯一的管理經驗也僅僅只是工廠車間里的十多個工人們。
不過他知道,就算只有十多個人,需要細致管理時,也會有方方面面很多預想不到的問題。
董巖和其舊部軍官們是辦公室里帶過兵的,很多行軍布陣以及如何布置觀察敵軍動向的游騎兵等相關細節都是參考他們的意見制定。
俞新手中的馬匹數量極少,他將自己原來城主堡中的禮儀馬以及所有馬車的馬都拿了出來,勉強湊夠了一百匹,從一團的一千五百人中抽選各方面素質好的士兵組建了游騎兵團,又在五百游騎兵團中挑選了一百名騎術精湛的士兵,每人配發了一匹馬,作為部隊的哨騎。
董巖和他的一眾舊部們也是對于這種新式的戰前會議感到新奇,以前從未將如何行軍打仗這么細致和系統的講出來,并且每當有一些觀點有爭議時,所有人都會隨時插話進行討論。
這樣的會議方式雖然效率很低,但卻可以做到集思廣益,討論的過程中分析并且規避了大量的細節問題。
直到日落西山,整個戰前會議才落下帷幕,俞新揉了揉酸麻的脖頸,看著桌面上擺著的最終整理出來的兩個作戰方案。
翻了幾頁,其中細致程度已經將方方面面的變量因素都考慮在內了,但不知為何,俞新心中總有種忐忑之感。
又反復看了兩遍,確認沒有什么問題之后,那種心底的不安感卻依然存在。
無奈的搖了搖頭,強行壓抑下這份不安,俞新拖著疲憊的身體,離開了辦公室,回到臥室。
“是不是該好好休息休息了。”俞新自語道。
······
三天后,六月十九日,太啟帝國大軍集結完畢,整個北門外的空地上,標志著太啟帝國的紅底橄欖五角星圖案的旌旗迎風招展。
俞新緩緩走出城門,神情肅穆的對著董巖道:“全軍起立!”
“全軍起立~”董巖立刻下令。
一聲低沉悠長的號聲響起,轟的一聲,八千多名士兵齊刷刷站了起來,八個團如同方塊被猛然抬高似的,忽然整齊升高了一截,整個太啟城北門外頓時充滿了肅殺。
城墻根處站滿了送行的親人和看熱鬧的人們,他們全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氣勢震懾到了,太啟城雖說舉行過盛大的閱兵式,但八千多士兵氣勢如虹的統一行動,加上即將奔赴戰場的殺意,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與之前的不同。
禁衛軍隊列的簇擁下,俞新穿過圍觀的人群,緩緩向隊伍前方走去,他目光嚴肅的掃過兩側的人群,看到這其中的人們個個表情不同。
有的送別兒子神情不舍又擔憂,有的被士兵們的氣勢感染到興奮地面紅耳赤,有的被震懾神情焦慮躲閃的。
這些時日,就算在積極整軍備戰,太啟城也一刻沒有停下吸引人口的政策。
俞新心里很明白,這段時間來到太啟城的,除了慕名而來期望憑借自己的勞動換口飯吃窮人們。
還有一部分則是各方勢力派來,潛伏在太啟城中,探聽消息的奸細們,目前看這樣子,數量應該不在少數。
“看來,戰后得督促情報部和參謀二部加大力度清理這些家伙了。”俞新暗自想著。
許久后,大軍開拔,因為他們并沒有刻意秘密行軍,因此按照討論方案,行進還是走大路。
分為三列,每個團獨立組成一個縱隊,五百游騎兵團則四散分布在隊伍外圍,警戒范圍最遠處達一公里外,只要發現緊急敵情,立刻鳴槍示警。
而機動性最強的一百名游騎兵騎手,則如同扇形一般,散布在隊伍行進前方的一至三公里遠的范圍內,為一團提供敵軍的動態信息。
太啟城距離義合城直線距離大約四十公里,但路途距離卻超過了五十公里,到達高地也有四十五公里路途。
為了更好地保持體力,同時讓火炮編隊能夠跟上步兵的行軍速度不致掉隊,俞新沒有讓隊伍行進的太快。
上午離開太啟城北門后,到了中午,大約走了三十公里,還有十五公里才到預定地點。
俞新按照方案計劃,命令全軍就地修整,埋鍋造飯。
無論今日是否大戰,他都需要抓緊一切機會保持士兵們的體力和精力。
而水昌城和義合城的奸細傳遞情報速度很快,在俞新大軍半路休整時,太啟大軍全軍向義合城方向傾巢出動的消息便送到了畢風華手中。
這時,畢風華也是剛剛抵達義合城。
他較俞新早一天出發,他們距離較遠,水昌城距離義合城距離超過了一百公里,但水昌城財力雄厚,征用大量商船貨船將大軍運送到了義合城。
他很原本預計大軍下船后休整一天,立刻南下進攻太啟城,但實在沒料到對方竟敢大搖大擺緩緩向義合城行軍。
“城主,這太啟城實力不足,我們兩倍于他們,在他們行軍半途中攻擊他們必定可以穩操勝券。”水昌城大軍的中軍營長中,一位魁梧將軍向畢風華建議。
畢風華搖了搖頭,他從地圖上移開目光,說道:“不必如此,他們實力不足以打攻城戰,因為如此大搖大擺很可能是吸引我們主動攻擊,雖然我們不相信他們有什么實力敢如此做,但這太啟城皇子顯然不是尋常人。我們急功冒進不如等他們行軍至城下,待他們人困馬乏時再主動出擊,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水昌城那魁梧將軍點了點頭,這時帳篷外一陣嘈雜,只見又一銀盔銀甲的大漢滿面怒容的沖進帳篷,恨恨道:“這義合城的狗城主,我們大老遠來幫他們守城,他們可倒好,只給我們三千人。”
這大漢是水昌城守城軍大將軍萬石,族中世代武人,武藝高強。
畢風華皺了皺眉,“告訴他們,敵人大軍壓境,到這個時候就不要想著保存實力了,我們要盡全力將太啟城消滅在義合城外。我保證,戰爭勝利后,可以分給義合城四成的肥皂貿易資源。但是,你還要告訴他們,如果不派足夠的人來,我們就放棄義合城。”
萬石聽罷,頓時吃了定心丸,又眉飛色舞的沖出了帳篷,顯然是威脅義合城去了。
畢風華也是有些慍怒,大戰在即,義合城還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可氣又可笑。
“目光短淺的蠢貨。”畢風華雖然淡淡的說著,顯然內心中已經定下了讓義合城的士兵作為第一梯隊進行沖鋒了。
此時的俞新大軍重新上路后,終于到了下午時分來到了預定地點:義合城外五公里處的河邊高地。
快到高地時,董巖率親兵隊匆匆與俞新大軍匯合,見到俞新后,他立刻道:“殿下,我們已經占領了高地,游騎兵的兄弟們已經四散開,沒有發現有敵軍活動的動靜。”
俞新點了點頭,于是揮了揮手,全軍立刻上高地扎營布陣。
為了防止敵人在己方上高地過程中突然襲擊,俞新首先令游騎兵五百人尤其是那些有馬匹的哨騎密切關注周圍五公里范圍內的敵軍動向。
另外,七個燧發槍步兵團采用交替扎營布陣的辦法進行,二、三、四團率先登上高地,并迅速展開了線列隊型,同時各團的團屬火炮也調整到了最佳射擊位置。
待五、六、七、八團在高地臨近河流方向和營地后方扎下帳篷后,再進行陣地交替。
整個布陣的過程并不是很快,俞新也在擔心這時候敵人如果發動進攻,那么己方雖然有所準備,對于自己的清一色熱武器部隊來說,這個時候是敵人進攻的最佳時機了,太啟軍此刻最多只能發揮最佳戰斗力的一半水平,戰爭結果也必定不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
還好,整個過程沒有偵察到敵人的任何動靜,看著已經完全在高地后方扎好了營寨,開始構筑胸墻時,俞新懸著的心也漸漸放了下來。
剩下的,便是接下來的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