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軍/1/用通訊衛星掠過極地軌道,經過變軌,它在近地點的高度一度逼近至兩位數,兩根五米長的偶極天線間的夾角增大至極限,分別指向烏天北極和漠星南極,頻率更低的百米波離開輻射源,電場分量在天線上激起一束束電信號。
第一次遠星活動后,烏蘭軍/1/方著手解決磁暴環境中的通訊問題。常用的高頻通訊難以在近地傳播,如果雪國不計代價地南下,烏蘭很可能要放棄相對溫暖的河岸,然后像南方嗚一樣,用橫跨大陸的密林抵御攻擊。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是用多用途通訊衛星充當電離層,只要衛星能撐過磁暴,就勉強能維持一片通信環境。
在探索南半球的“新大陸計劃”啟用后,通信衛星的較低頻段投入使用。盡管現有理論只能證明遠星活動對百米波和千米波輻射有加強作用,但“漠星”系列衛星的聯合探測數據給出了一絲希望,從而衍生出超前的“漠電”項目——亞涼直到新大陸談判前期才發展出類似技術。烏蘭迫切需求“漠電”項目的最終報告,因此聯合了數個互不知曉的單位,整個計劃細分為三大塊,從地表一直延伸至深空。
日冕物質拋射抵達漠星磁層,掃頻接收機接收到猛烈的低頻信號,與此同時,激波帶來的粒子正在環繞漠星極地,帶來一個量級的電場增強,高度很低,沒有探測器發現電場強度的變化。
舊多拉的控制室再度煩雜,像靠近漠星一時,烏天復蘇的潮汐劇烈的拍打崖壁。日冕拋射的結構匪夷所思,最后一次變軌的細節變得無比復雜。漠星系列探測器還需要進行一次精細變軌,無論是十米波的長爆發還是短爆發,探測器經過錐形壁的機會只有一次。
舊多拉的數據來源有兩處,遠漠點的探測器以及極地紫外探測。以遠漠點的磁場數據為參考,隨紫外輻射的不斷增強,他們必須根據現有模型推測出一個時間段,原本這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實習員工只用一周就能掌握,但激波的侵襲打破了常理,最資深的研究員都焦頭爛額。
吵鬧聲驚醒秋天水后,她發現從元離開了控制室,桌上很干凈。她輕觸底下的工作站,金屬面板是溫熱的,才關閉了一段時間。
另一側窗邊的遠星還依稀可見,在群山環繞的多拉,黃昏很早,嗚的飯點應該在天完全暗下來后。秋天水的工作不是探測器變軌,她決定先去解決晚飯,現在不是她的工作時間。
過道的角落,門閉合產生的微風攜帶著從元的味道,過道游蕩著不協調的腳步聲和金屬碰撞聲。她想象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從元帶著一份食物上樓,飯盒搖晃著撞擊地面。
秋天水折返宿舍帶上飯盒,聞到食物時,胃部泛起強烈的饑餓感,她才想起自己近一天沒有進食。
辦公室的門依舊虛掩著,這貌似成為了從元的一個習慣。很多紙質文件鋪在桌上,互相重疊,從元爪上的筆套停留在一個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