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教授的外出我表示遺憾。”從元的目光掃視了一遍會議室,參加會議的嗚比他預想得要少,這側面印證了他對烏臺的看法,烏臺的狀況并不好,或者說沒有做出與投入呈正相關的成績。
“曲老師會參與這個項目的,換個說法,從現在的計算能力看,烏臺需要的時間至少是半年。”路荊平靜地說。
窗外,一群云涌向代拉山脈,大塊的陰影從山脊上消失,路荊的視線回到從元身上。
“這么久?”從元收緊了胡須。
“曲老師是不是說只要兩個月?”路荊笑著問,擺擺尾巴。
“三個月。”
“他沒有說出前提,如果舊多拉能把自己的計算時間向烏臺共享。”路荊遺憾地搖頭,“我想你們不會這么做的。”
從元遲疑了很久,凝重地說:“如果烏臺的確有困難,可以繼續談,這件小事不應該讓我們討論太久,協議已經簽了,所以合作不可能終止。這次會議是向烏臺方面介紹‘漠電’的可行性。”
路荊點頭示意從元繼續講下去。
“項目的核心部分是對南半球冰層厚度進行精準的測量,利用重力場的技術有明顯的缺陷,只能先探測一塊區域中冰層的質量流失,再根據南半球的幾個模型算冰層厚度。新集體最樂觀的估計,十年內,重力場模型能做到180階,好像有個組在負責這個技術,分辨率大概在800公里左右,實際作用不大。”
“再來看傳統的探測方式,機載雷達測深,北極地區常用的方式,要求雷達必須進入大氣層,從南半球能輕易延伸到平流層的冷氣團看,毫無意義,而且雷達工作時要求飛行高度必須在對流層中,進去就是送死,那就剩下唯一一種方式,把雷達扔到太空。”從元拋起身前的筆。
“也許要往前回退一下,機載雷達的峰值功率差不多200w,簡單用近地軌道距離算一下衰減,衛星的輸出功率起碼是兆w級別,這個功率至少得扔臺發電機上去,還不能去考慮散熱、氧化劑什么的,開個玩笑。”
“唯一的辦法是利用來自漠星的電磁波,它是烏天短波信號的最大干擾源,漠星輻射圈發射的峰值能壓過一般的廣播電臺,所以我們一直在避開那幾個頻段,好像跟你們研究的頻段也很接近。”
“不管怎么樣,辦法幾乎是唯一的了。”
“除非技術發生跨越式進步。”路荊說。
“曲教授跟我談論過你對這個課題的排斥,你應該能看出,項目遠不只是在測量地形,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南半球的陸地大小遠大于北半球,某種意義上,我們只是居住在溫暖的小島上。”
“多久會融完。”路荊已經能推出將會發生什么,全球性的海平線上漲,南半球的寒冷只是冰期的遺址,從嗚完成全球航行起,北半球兩塊大陸的海岸線已經萎縮了十分之一,烏天面對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
“本世紀內,甚至更短。”從元沒有繼續隱瞞,任何常規科考數據都是公開的,唯一的問題是缺乏計算力。
南半球保持共管是一種奢望,烏蘭的河岸地帶很可能在世紀下半葉變成近海。因此以南極點為中心,經線為分割線的領/土劃分模式總會在某個工作日出現在官/方文件中。
“您可以繼續,我知道這是舊多拉和烏臺做下去的機會。”這次路荊注視向從元,瞳孔微微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