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著,地面和太空笑出聲來,埃琳娜覺得自己因為太空行走而略有些緊張的心情也放松了下來。
于是她進行了最后一次匯報,“琉青授時基地,蒼空黎授時基地,樓海基地,密西西比半島基地,所有檢修工作已經完成,請驗收。”
“驗收通過,祝賀你,太空平安。”所有基地發回了同樣的回復,“衛星即將開啟電源,請遠離。”
“收到。”埃琳娜回復。很快,所有備用電源全部閃爍起亮眼的藍色燈光,這意味著衛星內部的電子系統運行起來了,這顆造價達到幾十億的衛星終于滿血啟航,如同翱翔的雄鷹。
經過條件惡劣的太空測試,系統運算正常,所有的設備啟用,它也得以維系起百年運行。
這并非系統本身不可靠,而是上級要求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因此,駐派人工檢修是必備的。
所以這二十四顆衛星上,每一顆都至少有一位宇航員。
其中天華的宇航員占了一半以上。其它聯盟也有貢獻。
按照太空規章,任何聯盟之間的紛爭不可能被帶到太空中,因此,天華雖和密西西比近日有摩擦,也不會影響到宇航員之間的友誼。
結束工作后,她再次返回艙內,在隔離艙里將身上的裝備一件一件的取下,林林總總的裝備加起來起碼幾百公斤,要是在地球上取下,起碼得六個人幫忙穿戴,得累的夠嗆。
但這里可是沒有重力的太空,這些物體甚至沒有重量,所以單人穿戴起來還是挺方便的。
“今天的工作完成了,一次三小時太空行走,檢修了幾百個關鍵部位,說實話,這種檢修我還挺安心的,因為我就住在這,相當于檢查自己的家。”埃琳娜一邊收拾東西一邊用錄音筆記錄,同時還不忘活動一下已經疲勞的肌肉。
窗外的星空依舊如此璀璨,但只可觀看卻不可觸摸。
剩下的時間就是用來好好休息的,她的太空生活被分為了兩個部分,不是工作,就是休息。
……
天都時間,上午11點20分。
天華南部沿海,琉青市。
一場盛大的航天發布會正在琉青市面積最大的科技館里展開。
畢竟,自從世界百年戰爭過后,人類終于意識到了戰爭的非必要性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只守著地球是不保險的,太空是人類必當要進入的廣袤領域。
所以,各種各樣的太空科技研究可以說是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盡管歷經的時間只有短短數十年,但人類已經向金星、火星和太陽發射了探測組網衛星。
于是,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地球展開探測——
從外太空開始的探測。
……
這是一場有關地球之眼的發布會,人類自從戰爭結束后,以一年一顆甚至是多顆的速度發射地球之眼衛星,到了現在,這套系統終于全部就位。
每一顆地球之眼衛星都是由兩節獨立艙組成的,一節獨立艙負責安放大量精密電子元件以及勘探裝置,而另一節獨立艙就是給宇航員生活的。
每隔幾個月,會有運載火箭飛入太空與衛星連接,為這些宇航員們送上珍貴的食物和水。
同時,也會把那些裝滿資料的儲存設備更換帶回。
理論上來說,如果二十四顆地球之眼全部連接在一起,足以形成圓環狀的龐大空間站,就像天華空間站那樣。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讓衛星連成一個環繞地球的大環比較好。
它的總設計師楊厲鋒在發布會上向媒體介紹時表明:“地球之眼衛星是劃時代的超級工程,也是人類邁向太空的第一步,設計使用年限超過一百年。它的誕生表明了世界聯盟一體化的沖刺,任何聯盟都有資格使用它的定位頻道,這是無償共享的,獲益的只會是全人類。
“它的首要任務是對地球進行勘探,這種勘探包括但不限于水文、地質、生命以及地球結構。各位不必懷疑它會窺探人類的隱私,因為它本身是一種信號,一種不會對人類造成任何影響的信號,只會忠實的分析出環境結果,有助于推動戰爭恢復,以及環境保護。
“勘探計劃結束后,它是我們在黑夜中的眼睛。衛星的組網攜帶了坐標軸,可以完成全球任意角落的精準坐標定位,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接收到來自它的信號,誤差不超過0.5米。
“同時,我在所有人面前保證,地球之眼永遠不會用于軍事用途。”
話音剛落,全場沸騰。
總設計師,抬腿走人。
這無疑是個重大的保證,也不負世界各地四十多萬人的辛勤付出。
光是名字里就有“地球”兩個字,它的目標自然不是浩瀚的星空,那是銀河級太空望遠鏡的工作。
而它即將進行的工作,則是對地球的內部結構完成一次徹底的掃描——給地球做一次CT。
但和我們平時所做的CT不同,這次CT將剖析地球的最深處。
眾所周知,地球本身就擁有天然的防護層,也就是大氣層,正是有它的保護,包括紫外線在內的多種射線都會經過削弱后才能到達地表,太陽光也被削弱到人類可以接受的程度。
不然的話,太陽光帶來的熱輻射相當于每秒好幾個核彈聚變的能量,人類也無法在地球上生存。
可以說,地球能夠承載生命,絕對是一種天命。
一切都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完成的,生命的誕生也那么順理成章,這顆星球簡直是被眾神寵愛的星球。
可這顆星球,人類直到現在都沒有徹底弄明白。
就拿生物來說吧,世界上已發現的生物千千萬,可人類還沒有發現的生物種類就有數百萬甚至更多,每年都有新生物發現,并且被命名,每年也都會有生物滅絕,讓人扼腕嘆息。
人類在地質方面的勘探是經過了漫長時間后才形成了學術界的,人類當中的地質學家也走遍了地球上大部分區域,去研究自然的地理地貌。
但人類無論怎么進行實地勘測,都無法抵達地幔層,只能通過科學理論的方式來推測地幔的模樣,得出的結論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主流。
但主流這種東西,就是用來推翻的,只要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蓋棺定論,一切都可以被重新演繹。
地球之眼就承擔了這個演繹的作用,它會使用使用穿透性超強的中微子射線穿透整個地球,會用光的速度瞬間走完全球各地每一寸角落。
隨后,聚合的中微子流體會在更深的地層里擴散,利用遍及在全球四十七個基地里人工架構出的回波信號,第二次折射出復雜的地層構架。
這是一項跨時代的全新技術,原本是在世界百年戰爭中出現的產物,源于神圣奧威斯坦帝國最后的瘋狂。
被認為是一種被認為可以一夜結束戰爭的實驗性武器,領先程度甚至夸張到了變態的程度:
用接近光速甚至等于光速的高能粒子來破壞敵方的城市,甚至是穿透人體,蒸發細胞水分,通過粒子脈沖,對電力設施產生嚴重破壞,甚至可以導致大規模的電路癱瘓和爆炸。
如果這種技術真的問世,那么同盟軍的勝利就不可能到來。
還好當時這項技術還遠不成熟,所以只好被擱置下來了,直到戰爭結束,也依舊沒有被投入戰場。
后來科學家們進駐了那會戰爭遺留后的廣袤土地,接收了繼承的瘋狂科學家們所有的研究資料。
他們通過逆向研究發現,中微子雖然無法用于戰爭,卻可以用來進行太空探索,甚至是地球研究。
戰爭推動科技進步真不是吹的,這項試驗性技術,也被人類從地底加速器里搬上了頭頂的太空。
從太空中發射的中微子射線會通過多顆衛星的聚焦以避免朝不確定方向前進,從而將目標對準一處。
達到地面的中控站后,再通過龐大的地下組網傳遍全球地層,而不會對人類的城市造成任何影響。
到時候,不論是什么秘密,都將在計算機剖面圖上一覽無余。
為了避免恐慌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言論出現,在發射之初,地球之眼計劃就被宣傳成了開源全球定位系統——
不是百年戰爭期間各大帝國研發的軍用級,而是民用衛星。
波段全聯盟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個源代碼開發衛星程序。
正是因為罕見的開源,所以必須要有人來給出合理的解釋。
按照他們早就規劃好的方案,開源的原因被設定成“人類的發展不能被知識產權所限制住”。
接下來,發言人只需要按這個套路答下去就行。
反正發言人也很不錯,張口就來的功夫爐火純青,那面不改色的表情,足以去爭鋒奧維卡影帝了。
記者犀利的提問:“眾所周知,對辛苦開發的程序進行開源需要極大的勇氣,盡管有版權法保護,但并不能規避一切風險,是誰給你們勇氣這么做的呢?”
梁靜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