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昨天,湖南一高校的女大學生在宿舍自殺了。一個月以來網絡報道出來的就有不下四起大學生自殺案。我不禁想:我們的孩子們到底怎么了?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我們的父母,他們經歷了最艱苦的時期,缺衣少食,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等到他們為人母為人父,又為了孩子們奔波,他們任勞任怨,默默承擔著家庭的重任,可是,沒有人放棄,或者說,沒有人有自殺的意識。
對自己的傷害并不是孩子們的錯,我始終認為自殺是非常需要勇氣的,如果不是實在堅持不下去了,誰愿意往自己身上捅刀子?
這和社會的導向有很大的關系,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在這個一點風吹草動就能傳到每一個角落的時代,一個人,一件事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乃至成為社會的一種風氣。
這些年以來,自殺的現象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頻繁,乃至成為一種常態。人們似乎對一些心理障礙,對自殺的容忍度越來越高,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我們可以用寬容同情的態度對待每一個自殺者,這是社會的溫柔,但是這樣的溫柔會不會在悄悄引導著下一批自殺者呢?
事實上,自殺并不是只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意識,就像我們的父母在面對困難時潛意識的意識就是扛過去,他們沒有放棄自殺的念頭。這種意識的確是社會氛圍的問題。
網絡上對大學生自殺的報道鋪天蓋地,極力渲染,這無疑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等到大眾對自殺見怪不怪,記者無話可寫的時候就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