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廣場的分工結束,玻璃工藝也由韓通去一家一家的傳授。解決這一切后,姜偉才疲憊的回到徐府。
“兄長,這是我煮的骨頭湯,來嘗嘗。”
姜偉剛攤坐在胡椅上,若娘這時一臉乖巧的模樣端著一碗熱騰騰的湯走來,令他內心不由感到一陣溫暖。
雖然剛才酒宴吃過飯,但大多喝的酒,對這個時代的飯菜他還是吃不太習慣。而喝完酒后,喝一口熱湯,可以養胃。
但姜偉喝了一口骨頭湯,頓時就后悔了,太腥了,而且鹽太多了。只見若娘一臉期盼的模樣問道,
“如何?”
姜偉強忍著吐出來的沖動,點了點頭,味道還不錯,再放點姜,就更好了。
若娘聽了兄長夸獎,顯得很開心,
“那以后我天天給兄長煮湯喝,讓兄長的身子快些好起來。”
姜偉一時苦笑不得,只得囑咐道,
“不用了吧!這些交給下人做就好了,若娘有時間倒是可以讀讀書,彈彈琴。”
若娘搖著小腦袋,她看著表姐表妹讀書彈琴就犯困,讓她去學?那不是閑的沒事找不自在?
“兄長,你是不是覺得若娘煮的湯不好喝才這么說的?”
看見若娘一臉懷疑的臉色,姜偉尷尬的笑了笑,沒想到自己妹妹這么聰明,竟然看透了他的謊言。
“咳,兄長沒有這么認為,只是覺得若娘應該知書達禮,成為一個淑女,這樣才會有更多人喜歡你,不是嗎?”
若娘皺著好看的小眉頭,一臉糾結,
“可是,我一看見那些書,就困。”
姜偉想了想,也確實是如此。再想一想現在的教育,他也有點抗拒,于是試探問道,
“若娘,要不要跟兄長學?”
“好啊。”
若娘一口便答應了下來,她覺得自己兄長學問非常神奇,就那能夠錄下聲音的機器,還有制作冰的方法等等,都讓若娘感到神奇,所以對學這些東西,她倒是并不抗拒。
可一個時辰后,若娘就一臉不開心了。
“兄長你騙人,九九乘法口訣有什么用嘛,又不能錄聲音,也不能制冰,我要學仙術。”
姜偉一臉無奈,好說歹說這才說服了若娘,
“這些都是基礎,知道什么是基礎嗎?”
若娘一臉茫然的搖了搖小腦袋,
“就如同建房子,得需打地……建一樓,才能建二樓。”
“噢……”
若娘這才恍然大悟,畢竟沒有一樓,怎么建設二樓,這個道理很淺顯易懂。若娘一點也就明白了,但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看著姜偉,
“兄長沒有騙我?”
姜偉笑了笑,捏了捏可愛的小臉蛋,惹的若娘一臉嫌棄。
“兄長怎么會騙你呢?若娘不相信兄長嗎?”姜偉說著,一臉認真的模樣。
于是若娘就信了,
“我當然相信兄長了。”
于是快樂的教學一直持續到了晚飯時間。
可到了第二天,早飯過后若娘就跑了,去尋徐露和大表哥玩耍去了。
姜偉對此也只是笑著搖了搖頭,小孩子嘛,比較貪玩,正好也可以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姜偉讓家仆小牛聯系于孝先,并將建筑的清單交給于孝先,告訴他提供水泥地址。
于孝先負責的是材料采購,對水泥這種新奇的事物并不熟悉,不過既然是姜偉提起的,所以決定親自去看看。
當于孝先趕到水泥廠時,被眼前的廠棚規模給嚇到了,占地面積少說也得有一畝地,而廠棚和他見過的作坊完全不同。
一般作坊就是普通的民房那種感覺,而眼前的作坊,或者已經不能叫作坊了。它的高度最起碼有五米高,一畝地四個長方形的廠房將地占的只剩下兩條四車道寬的十字路了。
最讓于孝先驚訝的就是路面了,路面非常平整,似乎就是一塊整齊的木板,是一個整體。
“李公子,這是何物?”
李德也接到了姜偉的通知,對此謙虛的笑了笑,
“公子不敢當,在下只是獲得姜公子的賞識,這才有了今日。如果不嫌棄,叫在下一聲小弟便可。至于此物,便是水泥了。”
于孝先這才從驚訝中回過神來,畢竟即便是長安城里的主干道青磚鋪的路,也沒有如此平整啊。
“那于某就托大叫一聲李老弟了。”
“于兄請。”
于孝先分別看了四間廠房,一時間感覺自己算是大開眼界了,四間廠房,每間廠房負責的都不相同,這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令他大開眼界。他沒想到作坊還能建成這種模樣,分工還能做到如此細致。
其實在秦朝便有流水線式生產了,而此時許多陶瓷業和大豪商的絲綢等大作坊也開始了分工生產了,但卻沒有如此細致而已。
如果流水線讓于孝先感到感慨的話,那么水力風車就讓于孝先徹底的驚呆了。
水車在大唐并不稀奇,東漢時便已經出現了。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又有一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有翻車的制造(《三國志.魏志》卷二九杜傳裴松之注)。
而到了唐朝,水車一般是用來解決干旱。但人力終究是有限的,所以每當大旱來臨時,也僅僅是解決一小部份而已。
稀奇的不是水車,而是用水車代替人力和畜力從事生產。
于孝先仔細打量了水車后,便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因為這水車和他見過的水車也有不少區別,就比如轉動石頭磨盤的那個結構,就設計的極為巧妙。一點也不笨拙,反而非常靈活的轉動著石盤,特別是關節處的結構,簡直可以用巧奪天工來形容。
片刻后于孝先便發現自己的失態,畢竟有些東西可以說是商業機密,對這些許多的商家是極其保密的。
“抱歉,我失態了。”
李德笑了笑,表示并不在意,這些東西姜偉都有對他有過交代。
“于兄如果感興趣,我倒是可以將圖紙奉上,只不過……”
于孝先聽了眼睛一亮,
“李兄不必客氣,有事盡管說。”
李德令人準備茶,兩人入席而坐,開始了進一步的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