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成績公布之日,那四十七名同學又坐回到一年前的教室。
負責送成績的是白副校長,“這對你們來說是結束,也許你們以后都不會像今天一樣聚在這個教室里,也許你們是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能夠在這間教室里學習的人。我非常感謝各位這段時間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結果是怎么樣,你在高考中加五分、十分、二十分,你都應該慶幸:我盡力了!”
“成績我不會宣讀,你們自己對成績滿意就好,希望你們在接下來的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把握好機會。即使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但是你仍然有補救的機會。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要靠你們自己了。”
白副校長語氣突然放慢了:“高考,被成千上萬的人稱為獨木橋,每年有數百萬人參加這場考試,對學校來說,它能改變的只是一時的光榮,但對考試來講,它足以改變你的一生。”
“話說三遍淡如水,肯定有人強調過我剛剛說的話,我...”白副校長停了下來,用手拭淚,沒有多說,只身離開了教室,背后只留下那份成績表和在頭頂搖曳著的電扇。
教室很靜,仿佛回到了筆試的時候,和那時一如既往地安靜。所有人也不出聲,幾個活潑的同學也坐下來,沒有發聲,顯然是受白副校長的情感所感染。還有幾個女同學在后面跟著白副校長,看看能幫些什么。
好一陣子過去了,那幾個跟著白副校長的同學回來了,說:“自己上講臺看成績吧,我們已經送白副校長回辦公室了。”
這時好戲才正式開場,那幾個頑皮的同學跑到講臺,搶走成績表,一個接著一個宣讀,臺下的“觀眾”也很配合,一個一個地問。
首先就是問最高分,但這只是分表,也就是說筆試和面試的分數是分開記錄的,那同學就說:“我只讀筆試和面試前五名的,自己把分數加一加,看看誰最高。”
一個同學把表搶過來:“我來讀,我來讀。筆試第一名...劉雁...45分;第二名...華小洋...43分;第三名...李常同...39分;第四名...何先達...也是38分;第五名...趙書惠...36分。”
又有一個人把表搶過來:“你太拖沓了,不要賣關子,我來讀。”加大了聲音:“面試第一名,李常同46分,面試第二名,白戴華43分,面試第三名,馬書林40分,第四名劉雁39分,第五名華小洋37分。”
“等一下,我看看。喔,第一是李常同,總共八十五分,第二是華小洋,總共八十分,第三名劉雁,她的成績是...八十四分。”
旁邊有人喊:“那劉雁應該是第二名,華小洋才是第三。”
......
之后還在報成績,還把全班都排了名次,而被著重點到的幾個人,都心照不宣地提前回自己教室了。
雖然這場試考完了,但是后面還有更為重要的高考,對所有學生而言,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高三不分班,還是延續高二時的狀態,區別就是時間抓得更緊了,作業量更多了,這是每個人在學生時代必須經歷的事情。
這四十七個人倒還利用著余熱,在分數上統領著整個年級,并且狀態上來了,效率也就高了,反而學得更輕松。不用再去學教育學的東西了,少了許多羈絆,自然如魚得水。
時間轉瞬即逝,高考即將到來,學校舉行了最后一次模擬考試。作為年級第一的李常同,自然不用有太大壓力。但是第二名的爭奪,就有點意思了。首先是實力相當的華小洋和劉雁兩個人,兩個人幾乎是不相上下,還有就是后面的第三第四名,雖然比不上前面兩位,但也虎視眈眈,等著你一個不小心,他們就趁亂上位,也不同忽視。
后面的更是如此,有了向上沖的觀念,但是學校沒能好好引導,結果就......
李常同就認為在自己學校里整個你死我活也沒有意思,應該關注的是進步,而不是那數字。
但這些人不會這樣認為,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會相同,這些人都在絞盡腦汁想在考試多拿幾分,甚至不惜代價去作弊,這樣的結果是:陷入惡性循環,結果在模擬考是整個排名來了一次大洗牌。
最終原本真正具有參考意義的考試就這樣浪費了,全年級的學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水準,那還怎么樣去選擇大學呢?
不管你做好準備沒有,高考總還是要來的,伴著最后一場考試的結束鈴,意味這上千學生乃至全國數百萬高三學生的高中時代即將告結,不管你是否舍得,是否感到后悔。
到考試前的最后一晚,李常同突然在人群中看到自己的爸,李與明看到李常同,走了過來,原來李與明這次專程過來找李常同聊天,李與明見到李常同,只說了一句話:“成績記得給我看。”之后就走了。
到成績公布之日,學校統一發放了一個信封,里面正是高考分數,當然,因為人太多,條件落后,上紅州的高考生只能收到總成績和全國排名,各科分數是不知道的。
李與明要求李常同的高考成績必須全家人看,盡管李常同很期待,忍不住想打開,但還是沒敢打開。走到回家的路上,正好遇見華小洋和劉雁在一起,李常同小跑幾步,追了上去。
“你們好啊,你們都知道成績了嗎?”華小洋比劉雁先說:“知道了,她八百八十七分。”用手指了指在旁的劉雁,“我八百八十九。李常同,你知道成績了嗎?”
李常同回答:“還沒呢,我回家在慢慢看。我先走了。”又是小跑,還向后面揮揮手。
回到家,還沒有看到成績,先是吃了一頓豪華大餐:從旁邊的河里撈了蝦和螺,就這樣吃了一頓海鮮飯。李與明問:“你知道成績沒有?”
李常同:“還沒呢,不是你說讓我給成績你看嗎?我連那信封都沒拆,等著一起看。”
李與明一下子哆嗦起來,他也知道這張紙上寫的分數是能決定一個人一輩子的呀。但他相信自己的兒子,一定能考上好大學。
首先先是一頓豪華大餐:從附近的小河捕了一些河鮮,也算是“海鮮”大餐了。很快吃完飯了,因為此時此刻屋里的三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信封上,李常同、李與明和媽媽三個人端坐在飯桌上,飯桌上的盤子還沒撤走,只是搬到一邊,騰出來一塊地方。
“我打開了!”李常同興奮地喊。
“打開吧。”父親一臉嚴肅,,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等到李常同撕開信封的密封,李與明突然轉個頭,但沒有幾秒鐘又轉了回來。李常同緩緩把成績單抽出來,到最后看到紙上有字以后突然用力抽了出來:“怎么樣?”
父子二人都沒敢看,反而是母親打頭陣:“怎么才八萬多名,你平時不是前幾名的嗎?”
李常同一下嚇傻了,定睛一看,一下子站了起來,“有希望,有希望。八萬名啊!我八萬名啊!慶祝!慶祝!”
李與明也蹦了起來,“哎呀,兒子,這次終于成功了!不要說中平州師范大學了,就是師范大學排名全國第一的中央師范大學,那都不在話下。來,讓我抱抱。”
但是父子沉浸在喜悅中,沒有人回答母親的疑問,但她本人聽到父子二人所說的話,也意識到了應該是自己這里出了問題,再拿起那成績單一看,“哎呀,原來是全國排名,難怪他們兩個人那么高興。”
過了兩天,到正式填報志愿,全體同學最后一次回到上紅州第一高中,去填報志愿,順便舉行散學典禮(畢業典禮)。
到了學校電腦室,里面已經坐著滿滿的人,突然李常同看到了熟悉的人,走過去問:“華小洋,你考得怎么樣?”
“反正肯定沒有你好,排全國九萬名吧。”
“那劉雁呢?她可是年級前三的啊。”
“她?別說了,我估計考砸了,你看,都這個時候了,她連人都不在。”華小洋戲說著,又轉移話題:“你是打算去中央師范大學了吧,就你這個成績,這些大學還不得搶著要?”
“我正有此意。”李常同一下有點飄,很快就冷靜下來:“等你填完了給我好不好?”
“當然沒有問題,能為您效勞,這是我的榮幸。”華小洋換了更嫵媚的語氣。
很快,李常同的志愿也填完了。這才看見劉雁緩緩進來,李常同藏在了角落,劉雁四周觀察沒有熟人,就找了一個靠近后門的電腦填報志愿。雖然李常同躲得離后門有點距離,但是遠遠看過去還是能看清楚的。
“她在填什么?中央財經大學!我的媽呀!華小洋這小子在騙我!”李常同起立,不躲躲藏藏了,就走過去跟劉雁打招呼,劉雁卻急忙點擊確定,連回一聲都沒有就匆匆從后門走了,再也不見人影。
李常同這下才意識到可能是她考砸了,之后李常同去找華小洋,華小洋告訴他:“李常同,我告訴你,你不要看這所大學有中央兩個字,只是它地理位置在首都,其實水平不怎么樣,甚至在全國的金融類大學排名也只是排到第七而已,連前五都沒有。”
得到這個消息,李常同可以說有點難過,因為劉雁在師范提前招生考試是第二的啊,她完全可以報一個好的師范大學,按照她正常水準;不,即使她發揮失常,但有了師范提前考試的加分,少說也能考個全國前五的師范大學吧。更讓李常同想不透的是,如果劉雁根本不打算考師范,那她參加這場考試又要什么意義呢?
李常同沒有多想,也沒有時間去想,因為又是一個忙碌的暑假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