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京城之內,若論府邸,除去郊外的清寧山莊這種,那沒有人家能和葉家相比。前一陣子,葉老太師過世,那滿京城大半官員去了葬禮,再加上多的要命的門生故吏,據說葉家也沒顯出擁擠來。
更有意思的是,說呀,這何瑜何大人,在葉府差點迷了路。雖然這朝中挺多人愛笑話何大人出身,但迷路一說,有點夸張了。畢竟人家在清寧山莊也沒迷路。
但既是有這種傳言傳出來,倒也不是無中生有。原因還是因為這葉府和其他人家府邸都太不相同了。北齊立國不到百年,現有王公大臣的住處,差不多都是后建的,而開國初年那些國公爵位的,到如今大都沒落了,相應的宅子也就荒廢或是被其他人買走重建了。所以實際上現有的這些大臣家宅,象燕家城中老宅這樣,六十多年的,幾乎都是最長的了。更別說象何瑜這種近幾年提拔的新進官員。
而滿朝文武,只有葉家不同,因為葉家是前朝臣子。戰亂還得從三百年前說起,當年大魏王朝南北縱橫數千里,現在的青兗戰線正是帝國腹地。后來南北兩派矛盾日益激烈,權臣分裂,就分成了吳和燕,吳在南,占據了原魏都彬州,燕在北,而燕的開創者本來就是寧城總督,寧城就作為了都城。
后來,大約一百多年前,燕國又內部戰亂,就又建立了齊。原魏王朝立國數百年,鐘靈毓秀,文脈淵遠。而這三百年來,南方的吳和北方的燕以及齊都在戰亂之中,南吳一向以統一天下為已任,也一向以文化正統自居。
但實際上,三百多年過去了,當時魏王朝的禮制其實已差不多消失殆盡。所以其實南吳,就算都城沒變,皇宮也早就是后建,所以也說不上什么承襲了魏王朝的文化正統了,而當時魏王朝的一些世家大族,也都多在南吳權利更迭時或支持前朝最終沒落,或支持新朝被前朝世家鄙夷,所以這三百多年以來,所謂一直傳承下來的世家大族,也幾乎沒有了。
幾乎是唯一不同的,只有葉家。
因為這葉家,在魏王朝時,是彬州一個世代書香門戶,當時族中讀書人居多,但并沒有做到什么顯赫的官職,在魏王朝分裂前的幾年,葉家祖上葉帆中了進士,就先在鴻臚寺任主簿,按當時楚的官制,這是個從七品官,不大。
本來吧,這官職就是些文書上的活,但是那些年,北方的烏梁等族總是騷擾邊境,魏王朝就有人提議,光是武力鎮壓沒有成效,要教化這些野蠻人,這樣,就要派一些文人過去,要去講學,講禮。
葉帆就這樣被派去講這個了。葉帆這個人很博學,又年輕又知禮數,又會做人又會做事,這樣就深得當時寧城總督,也就是后來燕帝的喜愛和認可。所以他就向魏帝上書,說寧城很多官員都是武職出身,本身也需要學習禮儀,說想把葉帆留一陣子。
這下屬想學習,上司當然認可,就這樣葉帆就留在寧城,而這一留,就留了一生。
因為第二年就兵變了,兵變的頭幾年,南北往來異常復雜而且危險,再加上燕帝本就擔心他想回故國,所以就更是嚴加防范。而到了后來,燕帝更是張勞著給他娶了親,就在寧城成家立業了。
所以葉家這府邸最初建造實際是在燕開國時,大約三百多年以前。那時燕帝極看重他,特特在城中拔出一塊地來,讓他蓋房子,這葉帆是文人,但可不是書呆子,人極知進退,他就只占了這地兒的一半,蓋了個不大的三進總共大約三十多間房的一個院子。
而且他最聰明之處并沒有照搬原魏王朝,當時已經是南吳了,沒有照搬那一套,而是結合了北方的很多建筑的開闊,象平屋頂、寬門檐,但卻又在影壁、連廊等處保留了南方建筑的小巧,所以這建成之后,雖然院子不大,但幾乎就成了當時跟隨燕帝打天下的這些武將們的樣板。
這些武將們本來都是粗人,就想著看起來有格調一些,但可又看不上南吳那些膩膩歪歪的小家子氣樣子,這葉帆將這些元素放在一起,給這些人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
葉帆最大官職做到吏部侍郎,而他的府邸一直沒有擴建。怎么說,他住的還是蠻舒服,他只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再加上點家人啥的,還是挺寬敞。
但葉家后來歷代為官,有時兄弟同朝,但也一直都是住在老宅,哪里破損了就按原樣修繕哪里,也是四五代過去都沒擴建,到了后來,三十多間房,人都住不下了,甚至出現了兩個四品官住隔壁房間這樣的情況。葉家歷代子弟極少納妾,當時的傳聞非常的有趣,說葉家是沒法納妾的,正妻能有個單獨的房間就不錯了。
其實就算葉家再節儉,也不至于就這樣。那是因為葉帆當時留下了祖訓,葉家一族,永不分家。
可不分家也不是不擴建呀,那是因為葉帆所設計的這個院子太自成一體了,太是大燕建筑史上官宅的典范了,葉家后來這幾代沒人敢擴建,沒那個能力,怕破壞了這整體美。
葉帆那是大燕的開國功臣,在整個大燕一朝地位都極尊崇。而由于葉帆的祖訓,葉家后代更沒有人敢去其他的地方另起宅子。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不過也有好處,促進了葉家子弟夫妻和睦,因為誰要是吵個架,叔伯妯娌都不用仔細聽就全知道了。
一直到大齊開國,葉家輔佐新帝新朝,極受器重,當時的葉宵泰官拜太師,一品官,府里是真的住不下了,據說當時葉太師上朝抬轎子的轎夫是根本沒地方住的,葉家的門房住的是管家和家將,轎夫實在是連搭張床的地方都沒有了。所以轎夫每日天不亮就一路小跑到葉府,送老大人上朝,他家的轎夫俸祿都比別家的高,因為起得太早了。
然后齊帝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又將相鄰的一大塊地拔給了葉宵泰,勒令他擴建府邸。
其實葉家人早就憋壞了,只不過礙于哪一代也不敢起這個頭。這下有了圣令,葉家簡直把這一百多年的對住處的憋屈發泄得淋漓盡致。
原有的三進一點沒動,直接改成了祠堂。
然后圍繞這個祠堂,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足足建了兩百多間。占地更是沒有一家官員能比。
再建時他們充分吸取了教訓,這個絕不能建得太規整完美,得給后代留下拆補的空間,所以這建筑,真真是一言難盡,除了很多的主體建筑外,還搞了一個府內的園子,稀稀落落建了好多單獨的小院。總之就是個大,其他什么風格一類的,就別計較了。
所以才有了何大人迷路之說,這真的不能怪何大人,太師府么,誰想道是這樣的。
但實際上這樣真的實用,葉家每一代官員,都可以把自己住的地兒按照自己的想法裝飾修整一番。葉仁安大人喜歡湖景,就把園子里的一個水池擴建了,假裝當個湖,住在水邊。
葉家二女兒葉霽雯平生最欽佩之人就是大姑姑,所以當然要住在大姑姑出閣前的住處。還有就是她喜歡燕淵,那是葉家和燕家眾所周知的秘密。
要說燕家的權勢地位,以及燕淵的才貌人品,而且知根知底,這是個不錯的聯姻。再加上燕家是公認的仁德,那時還在滿天下尋找燕錦的生父。但現任吏部尚書葉仁安,也是葉家的當家人,卻不贊成此事。
葉夫人每每和葉仁安說及此事,兩人總是意見相佐,甚至吵鬧起來,好在葉家府邸大,也沒什么人聽到。
葉仁安剛開始提的什么燕淵年輕呀,什么武將大多得戍邊呀,什么女兒尚小呀,這些個理由說法通常會被葉夫人痛罵一頓:
燕淵年輕什么?他都十八了!你十八歲時不是都成親了么?你女兒小么?武將,有戰功才能封侯拜相,難道要嫁個夫君,兩人天天窩在家中談心么,那能有什么出息?而且燕家這幾代都沒一個人納過妾,多好的門風!
一般說到這句時就會白葉仁安一眼。
她從小就仰慕大姑姑,燕淵是敏安的親生兒子,有什么不好?
直到后來,葉仁安實在是萬不得已了,終于說出了原由:
“夫人呀,你愛護霽雯,想她嫁得順心如意,我都知道。可是燕家是順心如意的地方么?你看敏安,就算燕易山在時,你覺得她開心么?”
葉夫人咂了咂嘴,試了好幾下,沒說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