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些支離破碎的往事(做飯)
做飯真的是很平常的事情,至少所有人都能做個方便面,西紅柿炒雞蛋。
可是試想如果你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做飯呢?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痛苦和折磨。每一家都有人要去做飯,可能是爸爸媽媽。在我們家是我姥爺,可能是我姥爺做飯太好了,導致我媽和我小姨都不會做飯。所以我們家做飯一直是我姥爺,小姨吃學校食堂,我媽蹭我姥爺的飯。
從有記憶以來,我們家大部分時候都是我姥爺做飯,我姥姥偶爾接手,而我姥姥做飯也是只能蒸煮。
我姥爺有幾個拿手菜,糖醋排骨,油燜大蝦,木耳炒肉,煎餃子,紅燜帶魚,紅燒肉。
可能跟外面的飯館比味道不正宗,可是依然可口,而且有家的味道,百吃不膩,在上大學期間,我外賣的炸雞,麻辣燙,面條,蓋飯吃膩了,食堂的地三鮮吃膩了,就會想起家里的飯菜,蝦爬子,海蠣子,蜆子,紅燒肉,油燜大蝦。(寫著寫著口水就流出來了,難受)。
在外漂泊的人,能想起故鄉的很大原因可能就是家鄉的飯菜吧,尤其是帶有地方特產的飯菜,家在大連,去哈爾濱上學,吃不到海鮮,吃不到姥爺的味道,尤其是在異鄉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家鄉的飯菜,準確說是我姥爺的飯菜能治愈我。這也成了我的執念,大學四年,回家次數太少。
每年的年夜飯,中秋節,家人生日都是我姥爺掌勺,他的刀工,非常的厲害,把東西切細很簡單,把東西切整齊卻很難,這是在我做飯切菜時候發現的。
為什么我會那么難受?為什么我會寫這么一個傳記?因為我姥爺對于我和我們家真的太重要了。有他在的家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