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潘村長聽說衢州可能發大水且有大批流民經過縣城、鎮子甚至可能經過村子時,直嚇得面如土色!
他可是知道難民、流民的厲害,自己就親身經歷過數次!所以不用蔡大成多囑咐就會身先士卒的召集人手預防。
蔡大成把原來防備皇帝的方針調整了一下,由原先的監視陌生人改成建立圍墻,把和村全部封起來。
而潘村,他們自己本身就有半個圍墻,他捐點款就讓潘村人自己折騰去吧。
潘村長帶著全身心的感激趕回去召集人手動工了。
而和村,由蔡氏族人帶頭,圍墻于半個月后就建好了,潘村晚了半個月,畢竟他們村子是和村的幾倍。
附近的唐村及其他村子也聞風而動,畢竟家家都有那么幾戶親戚,消息不可能瞞著,村民們不希望自家辛免于難而親戚們卻被流民洗劫一空。
蔡大成也給那些村子適當的捐了點款,使得附近的幾個村子都感激著蔡家,認為他是活菩薩。
所有圍墻建好時已到了十一月底。
考慮到不確定因素太多,蔡大成讓宋老頭通知學堂,上完這月下月起全部放假,何時開學等具體通知。
還有兩天十二月了,這天,宋老頭把陳庚、陳管家帶來,兩人見到蔡大成倒頭就拜。
趙嬌做夢的次日,蔡大成把事情告訴了陳庚、陳管家以及卞家,沒說消息來源,只告訴他們有三層可能瞿河河水可能泛濫成災。
看這情況他們信了,也做了安排,于是道:“告訴我確切的事。”
陳庚道謝坐了,陳管家依然躬身站著,被宋老頭拖到凳子邊他才坐了半個屁股,由他講訴災情發生的前因后果。
原來,陳家祖訓就有,無論何時都要關注衢河大水泛濫,這事是寫在家訓上的。
哪怕只聽說一層,陳家也會拖家帶口的暫時遷出衢州,畢竟祖上多次因衢河大水導致萬貫家財毀于一旦,而蔡大成居然說有三層可能,那不跑更待何時!
所以一出蔡家門,陳庚請了一天假,專門安排此事。
陳家都是死忠仆,很好管理,陳庚只下達保命、遷青州青山縣,忠仆就會帶著平時準備好的錢財、重要契書、憑證隨時跑路。
這次得益于王府臺,沒他陳家也不會做好隨時撤離衢州的準備,因為大部分店鋪都沒有備庫存。
他們購買了不少行路干糧,帶好家人就驅車離開了。
命令下達到逃跑只用了兩個時辰不到,可堪比軍隊!
等他們過了衢州就直奔宜州,接了陳家小姐及未婚夫婿、未婚夫婿家人向青州趕來,衢州發大水,宜州不可能辛免。
在忠仆收到信鴿同時陳庚妹妹陳潔也收到了哥哥的飛鴿傳書,與姨母商量好了等忠仆一到就走,因相距兩百多里,所以他們還能收拾點細軟帶上。
姨母夫家姓秦,本就不如陳家,更深知陳家底蘊深厚消息靈通,陳家都開始逃亡了他們還會傻傻的留著等大水?好在全家帶口人不多,連下人也就三十幾口,至于秦氏族人,他們該通知的已通知了,信不信就看自個命了!
從衢州馬不停蹄的趕了五個多時辰,到宜州時也不停下,接了人繼續趕路,三日后到了公子所說的安全范圍才緩下來,但也日行最少百里。
真正踏上青州地界時才輕松下來,找了家旅店修整一天后繼續,到達青山縣時也到了月底,畢竟扶老攜幼,山路又艱難。剛剛才休息安頓下來,忠仆派了人找到了蔡家莊,留守的陳家人得了信趕緊匯報了家主。
早在前幾天,陳家就得了信,衢州真的發大水了!
就在忠仆離開的次日凌晨,大水在半夜時沖破了城門,不到半天衢州就變成了一片汪洋!
而宜州,晚了幾個時辰而已,靠近衢州的幾個縣,也即宜州南,趙嬌夢見的云城等也成了沼澤一片,所有田、財、人、物均毀于一旦。
宜州城雖然保住了,但真正有經濟底蘊的南邊城池均沒了,洪災對這所城池影響甚居!因為之后它迎來了大批災民,而城內有底蘊消息靈通人家早跑了,只留下平民百姓。他們也急于逃命可卻沒有路引,城內一時各種亂!
這里不得不說秦家是幸運的,他們跟著陳家逃了出來。
而對于秦家族人來說,原本活命幸事卻轉成了惡運臨頭!
他們知道了消息還不趕緊逃,不逃就算了還到處嚷嚷,搞得不少人知道了秦家有水患消息,但事到臨頭卻不提醒眾人逃生,這簡直就等同于謀殺全城數萬人的性命!
因著水患,逃不走的民眾及不能逃的官員需要尋找借口出出氣,而本就處于暴動邊緣的災民也尋到了毀壞家園、痛失親人的禍首,所以沒離開的秦家族人下場可想而知了……
這些陳家、秦家是不知道的。他們只收到消息衢州隨時可能發大水,這就夠了!
蔡大成又一次救了陳家,他們都不知道要如何報恩了,這次救了陳家上上下下三百多條命啊!所以陳庚、陳管家對他尤為感激!
又過了兩天,蔡大成收到了常公子的親筆信,是由鎮遠鏢局派人專門送來的。
信內容不多,只有兩條:一是消息收到了,已做了準備。二是放任衢州出事,不破不立,災民想尋個苦主,他們要尋個由頭。
這次水災對災民來說是滅頂之患,但對于常公子來說卻是個天賜良機,用之得當,則改朝換代不遠了。
蔡大成難以想像,如果萬一他家深處衢州,而他又不在身邊,公子會不會讓他做個取舍呢?
是不是可能最多也就把消息告訴他?離的那么遠中間即使飛鴿傳書也有意外的時候…
他不敢再深想下去,要成大事的人所思所想肯定與他不同,他能理解卻不能接受。
最后扔到一邊不理了,轉而又關心起安全防范一事。
災難既已發生,流民到來將不可避免。
陳潔及秦家人在鎮上休整幾天,之后購買了不少生活物資,在十二月初一由陳管家帶領搬到了和村,暫住安了家。
秦家主子人口不多,十五口人。就一對老夫妻,帶著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六個孫子輩,外加出嫁的女兒女婿外孫三口人。
秦家分住了蘭院、竹院,另外的菊院由卞家人暫住。他們家人口算是最少的了。
而兩家下人中管家等重量級別的分住到了梅院以方便主家問事。
他們把之前的學堂收整下就空出幾間廂房來,其余家下人全分到了下人房。
而陳家只有兩個主子,陳夫子直接帶著妹妹住到了蔡家前院,分住了正院東西廂房。
貼身的小廝、丫鬟跟隨服侍睡了寢塌,而陳管家一家就住到了右廂房。
考慮到不確定因素太多,早在十一月中旬時,蔡家學堂就通知了眾學子,十二月初一正式放假,何時開學等通知。
學生放假小院空出來了,不然那么多人還真安排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