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元年十月十九,已經加封“國姓爺”的鄭森再一次入行宮侍奉。
隆武帝朱聿鍵熱情招呼了鄭森,并且把他引到后堂,專門為他介紹了朱聿鍔。
“明儼,這是我的四弟,你們應當見過面的。”朱聿鍵一點兒皇帝架子都沒有,說話相當親切。
明儼,是鄭森的字。
兩人再次見面,朱聿鍔是早已知道了對方身份的,所以他倒是沒什么。
鄭森卻是真沒想到,自己那天遇見的年輕人,居然是隆武帝的四弟南陽王。
“此前末將不知是南陽王殿下,失禮之處,還請殿下恕罪。”鄭森倒是反應挺快,直接就要抬手作揖。
朱聿鍔連忙上前托住對方雙手,熱忱的說道:“明儼兄無需多禮,我們一見如故,無需在意那些俗禮。”
皇室禮儀,那可不是俗禮,朱聿鍔只是謙稱而已。
不過目前鄭家勢大,鄭森也就不卑不亢的順勢接受:“既然殿下這般說,在下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兩人互相認識后,開始慢慢打開話題。
說起來,那天兩人雖是匆匆一面,但確實都對彼此的印象很不錯。
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帥哥之間的惺惺相惜。
很快有下人擺上干果蜜餞,還有一壺淡酒。
二人邊談邊吃,還一邊飲酒。
朱聿鍔靠著嘴皮子利索,總能不動聲色的撓到對方癢處。
對于二十歲出頭正意氣風發的鄭森來說,他確實很樂意受人恭維,樂意以天下為先,以匡扶社稷解救黎明蒼生為己任。
兩人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說到最后,都有了相見恨晚之意,于是朱聿鍔打算來個點題結尾。
“明儼兄,今日我們二人相談甚歡,不若我來獻丑,就賦詩一首以贈知己。”朱聿鍔的分寸把握得相當好,兩人正是情緒高漲之時,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
“那好,我就拭目以待殿下的佳作。”
“來人啊,筆墨伺候!!”
話音剛落,早有小太監捧了筆墨紙硯上來。
朱聿鍔自己動手把宣紙鋪好,鄭森則是親自為他磨墨。
蘸墨舔筆后,朱聿鍔提筆就寫,行云流水。
“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鄭森雖是海盜頭子鄭芝龍的兒子,但他六歲的時候鄭芝龍就已歸順大明,所以鄭森的教育是一點沒落下的。
十四歲時,鄭森還考中了秀才,后來又去南京國子監深造過。
所以論及文化水平,鄭森是絕對不低的。
原時空歷史上,鄭森就在抗清期間寫過不少詩作,其中《復臺》和《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兩首還小有名氣。
尤其是后一首,當中有兩句相當霸氣——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朱聿鍔剛說要贈詩的時候,鄭森因為情緒上的烘托,還沒覺得有啥不可。
可筆墨紙硯真上來后,鄭森就有些猶豫了。
主要是擔心這個意氣相投的王爺要是寫出一首打油詩,自己是該昧著良心說好呢,還是該左顧右盼而言它?
朱聿鍔的前兩句寫出來之后,鄭森就放心多了。
雖然語句直白,但還像模像樣,絕不是那種街邊打油詩可比的。
等到后兩句一出來,鄭森都忍不住發出了一聲驚咦。
整首詩的遣詞用句算不上華麗,但寓意卻非常深刻。
尤其是后兩句,更是起到畫龍點睛之妙。
把自己代入其中后,鄭森更是覺得,這首詩好像就是在夸贊他會成為那個“領風騷”的人物一般。
其實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朱聿鍔確實有夸贊鄭森的意思,但他更多的是以詩言志,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領數百年風騷的人物。
穿越到了明末這個漢人式微的年代,而且局勢還非常嚴峻,朱聿鍔也不知道以后會是什么情況。
但不管以后如何,先把清朝的詩詞抄上幾首,也不至于將來死的時候會默默無聞。
詩是“寫”出來了,但詩名肯定是要改的。
朱聿鍔想了一下,在邊上題名——《贈朱公子成功》。
接著又在落款處寫下:南陽朱四。
“多謝殿下贈詩,此詩定為傳世佳作,將來朱某說不得也要因為殿下這首詩而名傳千古!”這一次,鄭森是真心實意的拜謝了,深深的鞠了一躬。
而且無形之間,他對朱這個姓氏的認可程度,也隨之加深了一層。
※※※
鄭森拿著贈詩高高興興的走了,隆武帝則是拉著朱聿鍔,十分感慨。
“四弟,你能有此大才,為兄當真是倍感欣慰。”
“你和朱成功拉近關系,想來嶺南募兵的事,他應該會放行的。”
“我們需要提前準備一下,等他一點頭,你就趕緊啟程,這件事宜早不宜遲。”
“朱成功雖會同意,但他父親鄭芝龍可不見得就會同意,要是讓他知道了這事并且從中阻撓,那可就不好辦了。”
當天晚上,朱聿鍔又留在行宮中和自己皇帝大哥一起用膳,而且還陪著高興的大哥喝上兩杯。
明朝的酒水雖然度數不高,但喝得多了,還是一樣是會醉人。
朱聿鍔只是隱約記得,自己是被行宮中的下人送回府上的。
第二天艷陽高照時,朱聿鍔才終于轉醒。
小丫頭春梅在幫朱聿鍔穿戴衣服時,就一直臉上含笑。
等到梳洗完畢,朱聿鍔終于忍不住發問道:“春梅,你一早上都在高興個什么勁呢?”
“王爺,你還不知道吧,你昨天作的那首詩已經傳遍全城了。”小丫頭一臉光榮,簡直比自己出名還高興:“現在這府里上下,誰都會念叨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你說就說嘛,臉紅個啥?”朱聿鍔還真沒想到,那首詩傳得這么快。
不過細想一下,肯定是皇帝老哥讓人散播的。
雖然目前福京城內都是鄭家人把持著,但他怎么說也是個皇帝,讓人出去散布一下消息,還是做得到的。
那首詩一旦傳播開來,就更加坐實了鄭森變成朱成功的事。
下午的時候,朱聿鍔見到了自己三哥朱聿鐭,他也是因為那首《贈朱公子成功》而來的。
不過朱聿鍔和自己這個三哥的感情比較一般,大家對坐交談一會兒,就各自分開了。
朱聿鍔對自己三哥的唯一印象就是胖。
雖然并沒有胖到夸張的程度,但一家三兄弟,其他兩個都偏瘦,只要他一個發胖,確實引人注目。
接下來幾天,朱聿鍔都留在府上,等自己皇帝大哥的好消息。
終于三天以后,皇帝大哥身邊的太監前來府上,邀他去行宮見隆武帝。
朱聿鍔知道,大哥那邊的事情應該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