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陳年的父母親在長女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次日,從印城趕回了老家清溪。
顧陳年和妹妹弟弟們見到父母回來,都非常高興。幾個孩子中,最小的顧陳沫,甚至還有點小小的興奮。畢竟,在這幾年的時光里,全家六口人齊聚在清溪家中的情形并不多,也算是十分難得了。
一般都是一年只能團聚兩回,在寒暑假里,在顧父顧母用百十塊租賃的印城城中村那間狹窄逼仄的幾平方小屋里。
清溪的家雖然也老舊、簡陋,但勝在地方大,非常寬敞。最重要的是,清溪的家才是顧家所有人出生的根,停泊的港灣,無論何時,讓人有一種踏實、安全的歸屬感。
這是一家人甘苦與共了十多年的地方,是顧陳年和妹妹弟弟們遮風擋雨的地方。除此外,再沒有哪里是可以讓人這么安心的了。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顧父顧母回到家,看到幾個兒女們,心里也很高興,但夫妻倆的高興又有些不同。
顧母高興,除了是因為大女兒考上大學,更多的是她也更喜歡在老家生活。外出打工賺錢,也不過是無奈之下的被迫。
因為生活所迫,因為家里孩子多,負擔太重,丈夫一個人扛不動生計;因為丈夫之前在印城載客又出了車禍。種種的無奈,沒有更好的出路,才拋家舍業,背井離鄉,外出和丈夫一起忙碌,丟下了幾個孩子獨自過活。
雖說大女兒顧陳年每個周末可以回來照顧下妹妹弟弟們,但她到底只是姐姐,自己也沒有成年。
雖說二女兒顧陳月也會燒些簡單的飯菜,可到底她還是個孩子,自己也要上學,估計吃喝上也只能是和倆弟弟湊乎。
說到兩個兒子,顧母更是心疼,特別是大的那個。
雖說小兒子顧陳沫年齡最小,好像應該是最讓人不放心的那個。但顧母覺得,小兒子很皮實,小嘴又能說會講的,平日里吃喝方面也不挑剔,什么都能大口小口的吞,故而顧母不是那么擔心。
唯有大兒子顧陳彥最是讓顧母掛心。
幾個孩子中,屬他最是白白凈凈,身體羸弱,又性情平和,多數時間都是沉默寡言,不大喜歡說什么。
大兒子小的時候,還曾經從堆著高高麥穗的平板車上掉下來,摔斷過胳膊。后來被過路人騎車撞到過,又傷了胳膊。有很多年里,顧母都特別小心翼翼的注意著,照顧著,生怕他變成了習慣性脫臼之類的。
那個孩子是個講究人,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什么的,都挺仔細的。
在顧母看來,自家不聲不響不爭不搶的長子,需要身邊的其他人格外照顧多些。如果沒人主動多關注他,多細心體貼他,還不知道他吃的怎么樣呢,又睡得好不好。
唉,顧母最心疼和掛念的就是他了。奈何,卻沒辦法看在身邊。
顧母回到家,看到幾個孩子都挺好的,特別是大兒子,看上去身體和精神狀態也都還不錯,顧母心里挺高興的,很欣慰,笑得也是真心松快。
而相對于妻子關注的那些,顧父的高興,則更多是因為心里的滿足和面上的光彩。
他覺得自己這么多年當牛做馬、含辛茹苦、沒日沒夜、任勞任怨地忙碌,終于在這一天迎來了開花結果了。
現在長女考上了大學,這為家里開了個好頭,為妹妹弟弟們做了個好榜樣,顧家的命運改變有望,至少已經開始看到曙光了。
清溪及附近的村鎮,在過去的歲月里,攏共就沒有幾個考上大學的孩子和人家。甚至,連考上中等師范學校和中等專科的都幾乎沒有。
偶爾有三兩個鳳毛麟角的,要么是復讀了兩三年,要么只是考的普通的大專。而自家大女兒顧陳年那可是考了個很不錯的大學,還是本科,要知道,她是第一次就直接考上的,到目前為止是唯一的一個女大學生呢。
方圓數里,這么多年的第一個,還是唯一一個女大學生,第一次就考上,多么大榮光呀。在顧父看來,自家長女可真是給自己長臉,給家族長臉。
當初,只是期待她能讀完初中,考個中師就好。畢業后做個老師,吃公家糧,有份風不打頭雨不打臉的體面工作。不僅對她自己的人生是好的,也能幫父母家里分擔壓力,幫襯兄弟姐妹。
沒想到,長女的學業之路,在她老師的點撥下,結果考得比自己期待的更高。這一點,是顧父原本從未想到過的。
之前,他是想著大女兒中考時直接考師范學校就好,他的規劃和要求就是這樣的。因為,他聽說,讀師范不要花錢,甚至那些學校可能還發些補貼之類的。
后來大女兒說,她的初中班主任,建議她考重點高中永安高中。說是那樣好的學習成績,平時考的那樣高的分數,不去試試考重點高中就太可惜了。
聽長女說了之后,顧父才知道,原來分數的排序是永安高中->普通高中的尖子班->普通高中->中師->中專->職校,如果不是人家老師說,顧父哪里會知道這些呢。
顧陳年那位姓郭的班主任的原話是:“顧陳年,你那樣的成績,為什么只考慮上中師呢?讀高中,上大學,往外走,走到大城市去,走得更遠,飛得更高,不是更好嗎?孩子,眼光放長一點,看遠一點。回家去,跟你父母說說吧。”
然后,后面的一切,就偏離了顧父原定規劃的軌道。
長女顧陳年聽了老師的一番話后,心思活了,頭腦里有了更多新的憧憬。她愿意嘗試,也愿意承擔三年高中后的結果。
顧父聽了轉述,夜里躺在床上反復思考后,也決定冒險試試看。
而且,要說其他三個孩子,他不一定能百分百確定。但對自家刻苦努力又要強上進的長女,他還是很有幾分信心的。
畢竟,這個孩子,從小到大,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從沒讓他失望過。
從那以后,顧父也對家庭,對其他的孩子們,有了更高的“野心”和期待。
他希望自己家的另外三個孩子,也都能陸續考出去,都考上大學。他希望自己的家,最終能成為“文人之家”“才人之家”,成為清溪莊人人提起來都要豎起大拇指的人家。
顧父樂觀地認為,自家孩子們的命運,自己家庭的命運,都一定會改變的,一定會有那么一天的!
因為,除了小兒子他暫時還看不出來什么趨勢,要打個問號,大兒子顧陳彥的學習,也非常穩定,非常不錯。而二女兒雖然在學習上有點懶,懶得動腦筋,但只要她努努力,也是考得很好的。
至于經濟上,那肯定是有很大壓力的。如果,后面,一個接一個,真的都要上高中,上大學的話。
但是,妻子和自己一起到大城市賺錢,勉勉強強應該也還是能撐下來的。后面,先上出來學的孩子,也會幫家里分擔的。
一家人抱成團,互幫互助,無論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度過。
所謂,家人齊心,其利斷金。
現在,大女兒顧陳年一舉考上了大學,看著蓋著大學印章的通知書,顧父的心里那是說不出來有多滿滿的喜悅。同時,這也讓他的信心大增,對未來更是充滿了期待和希望。
顧父看重孩子們的學習,也不是無緣無故的。
他自己讀書讀到了高中,在他一起長大的同齡人中,算是上的學比較多的了。但因為特殊的歷史年代,以及家庭的一些原因,他沒有參加高考,學業最終半途而廢了。
他種過地,當過建筑工人,跟著建筑公司工程隊的師兄弟們一起,走過南闖過北。深知討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他不想孩子們繼續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在顧父看來,孩子們若想改變命運,作為出身在農民家庭的孩子,除了讀書這條路,人世間,再沒有其他更好走的路了。
顧父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堅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父母的支持下,好好學習,好好考學。讀了書,長大后,進了城,干一份風不打頭雨不打臉的工作,鐵飯碗。
然后,個個衣著光鮮,生活富裕體面。
現在,第一個已經開花了,后面的結果,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