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市面上好的財經小說可不多。
就以國內最大的網文平臺起點中文網來說,上面都市類小說很多,但大多是重生+穿越+無腦爽文,幾乎都是一些盧瑟的YY之作,沒有什么啟發價值。
所以甘亮第二天直接去了深市書城,買了一堆財經雜志、書城在顯眼位置推廣的最新財經出版小說,甚至《組織行為學》這種大部頭都買了幾本。
有美琳的幫助,他的選擇就輕松多了,一些實務操作的工具書也買了些。
做老板的一定要懂財務、懂經濟……這是倪長樂吃飯時經常說的。
反正多讀書,總是沒錯。
……
周五,九家機構一起過來調研川騰技術。
這九家包括了四大行下面的JSCC、HTF、HBXY等多家基金。有六家在前十大流通股名單上,持股數量從10W+到60W+不等。
來的,都是基金經理或研究員。
倪長樂和孟平、周朗等六位董事一起在會議室中接待。
JSCC的研究員首先提問:“川騰技術披露的電梯物聯網系統及相關產品,具體有什么功能?有利潤前景嗎?這種產品在國內有競爭對手嗎?”
林青松笑著解釋:“就是電梯運行情況的遠程監控系統。包括服務器里的軟件、數據采集、終端軟硬件等,發展前景較好。
國內做電梯驅動控制系統的同行,大概有四五家吧,都在這塊有所關注和研發,總體銷售額暫時并不大。”
HTF的基金經理問:“聽說川騰技術和源川股份在爭奪國內最大的振亞港機,具體進展如何?我去過源川,黃董說振亞和源川一直有穩定合作,他們的對外宣傳資料上也是這么描述的。
振亞港機這種客戶,在公司的客戶體系中,大概相當于什么級別?”
倪長樂親自回答:“我們的驅動器滿足振亞港機要求,有少量銷售。
從采購習慣上講,振亞目前主要用的還是進口品牌。
振亞只是公司眾多EU潛在大客戶之一,我們不會放棄這種客戶。至于源川和振亞的所謂穩定合作,我們不好置評。”
HBXY的基金經理問:“現在光伏逆變器市場這么火爆,公司為什么不切入?或者說,公司有沒有進行相關技術儲備?”
倪長樂:“光伏逆變器的應用比驅動器要簡單,公司有相關技術儲備,但如果要切入,按IPD集成產品開發模式,必須有足夠的項目需求支撐。
目前項目需求不是很迫切,只有個別客戶希望我們按其提供的技術規范來定制,比如100KW和250KW電站型光伏逆變器,已經在中試過程。
這種簡單的定制化業務,我們不會拒絕,但也不會大規模切入。
換句話說,就是有訂單了才會去生產。
在新能源領域,我們重點關注的不是光伏,而是新能車。”
HBXY的基金經理跟著追問:“但是光伏市場確實夠大,比如廬州最大的光伏逆變器廠家陽光,今年預計銷售收入會超過10億元,倪董難道就不動心嘛?
哦對了,還有組串式的小型逆變器,就在石巖也有家叫GRT的,聽說發展勢頭也不錯。”
倪長樂搖了搖頭:“我說過,有利潤、足夠簡單的定制化訂單我們會接,但不會去主動推廣。
光伏市場和我們的業務幾乎沒有重合點。至于政策,我不想過多置評。
另外,國內賺錢的行業很多,我們不可能都要去做。這種誘惑,我們還經受得住。”
在旁邊不遠的石巖工業區,GRT這家公司才成立兩年,噱頭還是可以的,因為其創始人丁海云是來自臺系山特。而山特系人才,乃是國內光伏逆變器的中堅。
臺系山特,其母公司飛瑞被米國伊頓收購后,光伏研發并不受重視從而解散,有不少人才出來創業。
GRT和廬州陽光的產品路線不同,但倪長樂只是保持了關注。
比如廬州陽光是去年在創業板上市的,這家公司的背景,是川騰沒法對比的。其核心團隊幾乎都帶有事業單位背景,在集中式電站型逆變器方面容易拿到政府的大額訂單。
至于GRT,雖然勢頭還行,但要想大獲成功,這路就長了。
因為做組串式小型逆變器的,國內還有好幾家,但業績也就那么回事。這玩意實在是沒有什么太強的技術門檻和護城河,市場比較亂。
HTF的基金經理點點頭,問:“公司的產學研項目,也就是新能車驅動控制,在技術上和國內國外同行比,有什么優勢?
根據我們的了解,上海D驅和上海精動,這兩家銷售額去年都過億了。公司在這塊銷售額有多少?”
孟平接過話題:“到目前為止,新能車電機驅動控制器銷售額剛好超過1000萬元,還在發力過程中。
至于優勢,我們擅長的是后來居上,在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速度較快。”
對于這個問題,孟平也只能這么回答。
因為新能車的市場和別的行業不同。
就在六月份,國家剛剛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其中提出“總體上看,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部分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尚未突破,產品成本高,社會配套體系不完善,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受到制約……節能型小排量汽車市場占有率偏低。”
事實確實如此。
比如,規劃的市場目標之一就是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
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能源產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而今年,中汽協預計新能車銷量還不到2萬輛。
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儲備和技術攻關才是最重要的事。一旦市場爆發開來,就可以順勢切得行業最大最好的那一塊蛋糕。
九家機構后面的問題也大多集中在起重、電梯、紡織等重要應用行業,所問的問題雖然有些刁難,但在倪長樂六位董事面前,都算不了什么。
旁聽的韓青竹和董燦一邊記錄,一邊心中感佩。
很多問題,哪怕就是盛年,都未必能回答得如此完善。因為涉及的技術細節和行業實在太多了。
這些基金經理和研究員是到處調研,知識面可不是一般人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