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朕去了國子監,就有太學生向朕提建議:請求復原《孟子》全本,朕當時就答應了?!?p> “人無完人,孰能無錯,你們各位都是飽讀經書之人,對于圣人當然是很熟悉,那么他就沒有犯過錯嗎?”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錯誤了當然要改正,這是今天說的第一個事情?!?p> 聽到朱瞻基這么說大家都一個個來了精神。
“第二個問題,你們都是飽學之士,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里的民可有分為四六九等?孔子曰:‘有教無類’又作何解?朝廷選拔人才是不是也要講究出身呢?”
“第三個問題,君臣本為一體,作為飽讀詩書的你們,國家的棟梁之柱,更應該兼有古臣之風,不可以居功自傲,應當以身作則,為朝廷的表率。”
“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要積極進取,不可敷衍了事,腐敗朝綱,國家武力強盛,民以足食,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不可以養虎為患,遺害后人,朕既然敢說出來,就敢做,就一定能做到。
地不會變多,而人口卻會增多,將來如果有一天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飯,又該如何?有誰可以教朕的?”
“既然沒有人開口,朕就下旨:供奉孟子為亞圣,廢《孟子節書》。
廢四民之別,可以自由選擇行業,人人享有讀書的權利,富裕商人子弟讀書需要繳納百貫、千貫、萬貫的助學金,以資產的百一記,不足百貫的標準,則免交。
除故意誹謗、造謠、蠱惑民心者,不以言論罪。
不論行業、地域、身份取才,德才兼備勤懇者先。
公用吃住等必須限定標準,不得鋪張浪費。
即日執行,不得違抗!”
散朝后,于謙、孫繼忠、況鐘等總共十一個人全部在那里侯著了。
“誰是于謙?”還沒等他們見禮,他進門就問。
“臣于謙叩見陛下?!?p> “爾等不用多禮,朕自小頑劣,學問自知,今后一段時間朕為你們的冒牌先生,實在是無奈之舉,你們知道,金州是朕提議設府的,茶稅、酒稅也是朕提議改革的,鹽政、新幣也是朕力舉實施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想國富民強,必須要改革,做一個有心的人,事無不成。
多讀史書就會給人靈感,有些只不過是拾先人牙慧而已?!?p> “于愛卿,可有表字?”
“回陛下,臣表字廷益?!?p> “好,廷益,聽說你家教甚嚴,德才兼優,這段時間你就跟著大家一起,整理朕的一些治國方略,之后于戶部就任工商稅務司郎中一職。”
“遵旨?!闭咂返挠芬幌伦由秸迤?,可見皇帝的看重。
“多話不說了,開始吧,你們就這樣暢快地聽,暢快的講,無所拘束。
我每天會跟你們講一個方面,然后你們去了地方施政,要按朕的意思落實。
首批九個試點府:真定、濟寧、蘇州、松江、鎮江、揚州、武昌、寧波、泉州,規格皆提升一級,將來作出了成績,取得了經驗就可以向全國推廣?!?p> “今天要講的是治政綱要:民心、民生和吏治。
以蘇州為例……”
大家吃了一頓還算豐盛的午餐,稍做休息,朱瞻基就讓他們乘著馬車前往皇莊考察。
今天內閣比較沉寂,飯后,夏原吉也沒有午休,擼著胡子發呆。
早朝的事情現在都傳開了,好多人都沒有想到皇帝居然是這樣的人。
第二天下午,這些人還在這里,都是差不多四十來歲,精神爍爍。
“今天來講講如何發展民生,朕今天注重講一點: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p> 大明戶籍包括宗室戶、官紳戶、民戶(農戶、儒、醫、陰陽)、軍戶(校尉、力士、弓鋪手、軍匠)、匠戶(廚師、裁縫、馬船)、灶戶(鹽戶)、商戶、儒戶、驛戶等。
“特別是這個商業尤為重要?!?p> “陛下,何為‘無工不富’?”
“問的好,人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哪里離得了這個‘工’,大明朝窮,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這個‘工’和‘商’沒有搞起來。農業目前只夠保本,而工業卻往往能夠產出價值多得多的產品,工商業發達,稅收自然就多,財富則會越積越多。
全國大部分戶口都是農戶,農戶如果沒有錢,就買不起東西,生活就不好過,那么做工肯定就沒有著落,這又進一步影響到商戶,沒有豐富的商品又怎么拿去販賣呢?
所以說這是一環扣一環,將來人口增多,就更一步凸現這種情況,大明的很多匠戶都有田產,朕覺得這樣的戶籍制度根本毫無意義。
只有大力發展商業,轉移更多的人口到工業上來,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這個工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就像是讀書一樣,只有讀得好的人才能考上進士,沒有一定的天賦,沒有政策支持,是搞不好的。
比如說像醫生,你讓醫生的兒子去做醫生,一般是不成事的,這個得講機緣和愛好。啰哩啰嗦地說這么多,就一句話:朝廷要扶持工業,政策支持,努力發展商業,減輕農戶負擔。”
……
經過二十多天的培訓,朱瞻基肚子里面的貨都被掏空了,連胡善祥都生下來一位公主,這九人終于滿足了,離京上任去了。
期間李時勉過來謝罪,被任命為國子監祭酒。
孫繼宗被打發去挑選實驗田,人手,研究農業技術去了。
一日,朱瞻基在西苑湖邊散步,就看見于謙走過來了。
“又有什么事?”
“陛下,你看我這個半吊子,還沒有徹底搞懂稅務,新招來的人還不認真學習,你說這如何是好??!”
“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壓力很大?朕都比你小幾歲,不懂就學,就摸索,你就放心大膽地干,朕相信你?!?p> “陛下,下面的臣子都在議論陛下你違反祖制……”
“放肆!”他度了幾步。
“廷益啊,太祖曾經說他最類劉邦,劉邦是什么樣子的人,你不會不知道吧,往儒帽子里面撒尿,你的心智還不夠堅韌啊!”
“臣知錯了?!?p> “世人皆醉朕獨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