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時辰的時間已經足夠申修文將所有的習題全部集中,期間申修文大概簡單的瀏覽了一遍,原來崇文書院這些年出的這些題目大多都是詢問一些如何‘立身、修身,齊家’之說。
但說到底這崇文書院在招納學生的過程中,還是將學子們自身的品性放在了第一位,至于學識方面,雖有考量但最終不是重點,亦不會太過于關注。
畢竟孔老夫子,孔老先生,“有教無類”的思想還是擺在明面上的。
只是還有一部分讓申修文注意到了,原來這崇文書院早在之前的兩年招生中,就引進了“算學。”
算學,在現代亦叫數學或者幾何學,不過這年頭,算學在大慶,叫法著“算經?!?p> 如今這算經在大慶還是有些難度的,最經常且最容易遇到的習題大概就是“雞兔同籠”了。
例如某學子A,王公子去年的試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這是文言文,翻譯成為白話文便是:
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籠中各有多少只雞和兔?
這其實在小學題級中,申修文就遇到過類似的題目數不勝數,他甚至不需要用腦袋想,就能知道答案。
比如隨便列一個算術。
?。偰_數-總頭數×雞的腳數)÷(兔的腳數-雞的腳數)=兔的只數
即:小學數學,括號加減乘除法。
?。?4-35×2)÷2=12(兔子數)
總頭數(35)-兔子數(12)=雞數(23)。
這太好理解了。
只是這個終究還是有些麻煩,又太過拗口。當然作為一個工科生,自然解題的方式越簡單越好。
所以,申修文當時腦海中的想法就是,設一個最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
而一元一次方程解析法,說穿了就是假設法。
例如,解:設兔有x只,則雞有(35-x)只。
4x+2(35-x)=94
解得:X=12,兔有12只。
當然,則雞有:35 - 12 = 23 只。
方法自然是萬變不離其宗,這里面還有更為高階的二元一次方程組。
解:設雞x只,兔有Y只。
X+y=35
2x+4y=94
解得:
X=23,y=12
答:兔子有12只,雞有23只
這些方程式在申修文看來都很簡單,不過這在這大慶,這種方法哪會有人用,自然這些題目也就變成了難以攻克的存在,說是古代版本的奧數競賽題,估計都能行,而那方程式,這普天之下怕是估計除了他,神仙都不會用了。
既然這樣,普及一下也無傷大雅。
申修文先是“嘿嘿”干笑兩下,可是隨即卻讓他傷腦筋了,申修文他開始蹙眉,而那原本還是開心的臉頰,瞬間變得淡然起來。
頭疼啊!
因為擺在明面上的問題,顯然不是那么好解決的,再有申修文知這個方程講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因為在這個特殊的年代里,那是珠算都還沒普及,九九乘法表更是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
而最簡單方程式,顯然是根據數算得來,如今數算都沒有普及,方程式等于是天馬行空,無稽之談。
一句話說白了,就是虛的,虛無縹緲,不實際,但如今申修文心理已經有了算盤,這也算是給大慶做點實事了。
申修文一想到這里,那心兒尖尖深處是愜意連連,他有感覺,他一定會成功,不僅成功,說不定還會有巨大的收獲,甚至會引起轟動。
四九可不知道現在少爺申修文心理的想法,他只覺得少爺魔怔了,不然干嘛無緣無故大白天的傻笑不止。就比如現在,傻笑的少爺申修文開始雙眼空洞,緊接著就看見少爺的身體東倒西歪起來,就如一個被人擺放的道具一般,任人拿捏。
這還是自己家那個聰慧的少爺么?
四九黑起了臉頰,不過四九他可沒敢多問,這萬一少爺記仇起來,記起自己隱瞞他的事情,來個秋后算賬就不好了。
所以明哲保身,四九心理可是明的。
而且少爺最近,不也常常告訴自己,“小人有所謂有所不為,明哲保身,打不過腳下抹油,溜之大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若關己,小心駛得萬年船,若非必要,請謹記,痛打落水狗實為下下之策?!?p> 四九現在對申修文佩服的是肝腦涂地,所以自然不會去惹、看著是綿羊,實則是老虎的少爺了,這段時間,四九他還學了一個新的諺語,叫做“扮豬吃虎”。
申修文可不知道現在四九是這樣看待他的。
不過現在申修文有大事要做,他亦知道‘立身、修身,齊家’是《禮記·大學》中的文章。
正確的內容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事萬物。
這一點,不僅在古代被奉行,就算在現代也是一樣,雖然申修文平日里瞧不起古代的那些迂腐的思想,但是凡事也不能八竿子打死。
他也不得不承認古代還是有一些比較好的傳統和思想的。
當然作為一個現代人,活人不能給尿憋死,答題的話還是不能太死,不然如何彰顯現代人的知識。于是白話文和著古代文言文的一偏作文很快就浮現了,不過這算是半吊子成品,偷一句這個名師的名言,在偷一句那個大師名言。
算是半湊合,勉勉強強及格就行了。
四不像的情況下、于是湊合著來湊合著去,一篇古代版的漫畫小報,成了,只是那些個拿到自己一兩銀子的落魄書生,申修文的眼光盯上了他們的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