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貍一般的夏竦,這一番操作,不僅讓韓琦對他心生感激,更重要的是,趙禎前不久的來信,讓他揣摩到了圣意,同樣憋屈很久的趙禎,也想再來一次振奮人心的大捷。
這個時候,讓韓琦去,一來符合圣意,二來就是將一切可能出現的責任,推到了韓琦的身上,反正攻守,他都不是那個背鍋的人。
如果進攻,勝了我也有功,若是敗了的話,主意都是你們商量的,也不能賴到我的頭上來,我只需管好自己即可,去吧,去吧,你去了剛好,我能安穩的退居二線,怎么想,都是不吃虧的上上之策,沒理由不幫你。
京城里的防守派知道韓琦回來的消息,立馬進入了一級戒備的狀態,他們磨好了自己的槍,準備與他亮劍說話。
一番唇槍舌戰,便在朝堂上,拉開了序幕。
“小韓,我問你,李元昊那鬼頭機靈的很,他大營不定,隨時移動,且路程又遠,我來問你,可是兵貴神速,但若是追擊起來,豈不成了持久之戰,要怎么應對?”
韓琦果斷的喊道:“跑的比他快就行了,他花一天時間走的路,我們用半天,總要追上他的。”
那人冷笑,接著又問:“你騎著馬,這樣沒命趕路,倒是沒問題了,那么運糧的部隊呢?總不能,跟著你的士卒要餓著肚子趕路吧?”
這個問題,不得不說,其實不刁鉆,但確實是一個問題。
韓琦哎了一聲,以為多大點事呢,不在意的說道:“這有何難,把開封府、京東西路、河東路,所有的四條腿的騾子都給我算上,用它們來運糧,它們的耐力好,腳程也快,能跟的上大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萬一進了沙漠腹地,沒了水喝,它們的血可以當水,肉還可以充饑。”
不管如何,韓琦最終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趙禎在平衡了一圈之后,給了他答復,北伐吧,只是五路兵馬,我給不了你那么多,就兩路好了,讓范仲淹的鄜延路與你聯合出兵吧。
兩路,就兩路吧,韓琦這么想到。
只是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就在他離開京師,趕回西北的路上,范仲淹的一封奏折,就讓他原本岌岌可危的兩路兵馬,削減了一半。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初,自己沒有寫這份奏折,沒有聽從了藍弋的意見,而是協助韓琦一起進攻,那么好水川的結局,會不會變得不同呢?
當初,在得知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范仲淹在心里也想過要出擊,但是藍弋的一席話,還有隨著他對西北戰事的逐步深入的了解,認為一些主戰派的人,低估了李元昊的實力,現在不是大舉進攻的時機。
當初,尹洙還為了出兵一事,專門來找過自己,只是那個時候,他就清晰的認識到,現在的宋軍和西夏還不在對等的天平上。
藍弋對于敵情的分析,是客官且冷靜的,這個睿智的少年,腦海里像大海一樣,當日藍弋提出了一下幾點反對。
首先,他考慮到,西北用兵的慣例,機動性很差,幾路一起用兵,調動的能力是一個問題,兵分則寡,但是如果不能抓住戰機,拖拖拉拉的,只會給予對方可乘之機。
二是,西北多沙漠荒地,氣候變化無常,時常狂風而起,容易迷路,對于不管是行軍,還是運送物資來說都是一個極度不利的環境。
三是,他根據當年整個帝國的全貌分析,大宋已經很久沒有打過這樣的戰事了,中原地區的人,說實話吧,已經懶惰了,如果一旦戰事起來,那人員的損失,后補呢?能補上良師過來嗎?
還有一點,現在出兵,冰天雪的季節,所費兵馬糧草數以萬計,山川險阻,如果遇上,這邊的大雪,又被敵人奇襲,將會造成多么慘重的損失?
如果不把以上幾點考慮好,做好的話,那么出擊之戰,不是給敵人當頭一棒,而是將整個國家拖入泥潭中,這就不在只是西北一方的事情了,乃至全國上下,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到未知的危機之中。
所以,這樣做,太冒險了。
因為,藍弋給他的意見,還是先靜觀其變,不可貿然出兵,另一方面,要加強邊境的守備,做好讓敵人沒有可乘之機的機會。
這一點上,藍弋和范仲淹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只是藍弋當時認為,這個時候,并不是出擊的最佳時候,而范仲淹是希望通過軟手段,招納、談判而與西夏議和,從而避免戰事,讓凋敝、困厄的西北邊塞獲得喘息的機會。
在主戰的勇氣上,藍弋還是十分佩服韓琦的。
韓琦雖然也有些自己視覺上的片面,他的認為,李元昊的西夏國,精兵區區幾萬,剩下的也是些老弱婦孺,不值一提,而我朝,在西北屯兵幾十萬,只想著防守,不敢與敵交手,真是讓人惱火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給趙禎的奏章中,老范斟酌許久,不僅保證鄜延路已經是銅墻鐵壁了,李元昊根本不敢來,還說了自己準備勸降的一些想法。
趙禎一想,如果能不費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將李元昊這個頭號大刺頭勸導過來,從新給自己做小弟的話,那豈不是美事一件?
這可比韓琦那個要打要殺的,省事多了,還省不少錢呢。
趙禎一衡量之后,絕定不如兩手都要抓,只是硬不硬,就不知道了,便一面上范仲淹去招降,議和,瓦解敵人內部,一面還是讓韓琦獨立大軍,進攻。
趙禎其實,對自己這樣的安排還是有些自得和滿意的,只是后面的啪啪打臉也是實實在在的。
興高采烈的韓琦,接到趙禎給他的命令是,讓他第二年的元月上旬,帶著自己的這路,去給李元昊一個教訓吧。
看到這個命令的韓琦,傻眼了?
趙兄,你的意思是,讓我單槍匹馬,去和李元昊,會會?是嗎?
好,你這是想玩死我的節奏啊,真是應了那句,不作不會死啊。
咋辦?是認了慫,還是啞巴吃黃連,將這苦給吞了?強人如韓琦的他,決定強硬到底,堅持做自己。
于是,就算他只剩下半月的準備時間,韓琦還是毅然決然的準備向李元昊發起進攻。
這期間,他派了一個人去找范仲淹。
說起,對尹洙的第一印象,藍弋腦海里,憶起的是百度百科,對尹洙的的描寫側重的都是,文人,官員。
這次尹洙的到來,并不是來敘舊的,他帶著韓琦,他的上司交給他的任務,是來游說范仲淹,希望他能改變主意,支持他出兵。
尹洙和范仲淹那可是莫逆之交,他比韓琦要大,比范仲淹要小,是雙方的好朋友,其實他來做這個人間人,是非常合適的。
當年因為范仲淹在呂夷簡助趙禎廢后一事上的表現,被貶之后,尹洙為他抱不平,不畏強權,上書惡心呂夷簡,說自己和范仲淹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既然你認為他有罪,那么也賜我一起有罪吧。
你們聽聽,自古只見,同甘不見這般能同苦的人,尹洙可以頒一個最佳友人獎了,他與范仲淹的關系,那是鐵定的老鐵了。
尹洙這人,寫了不少文章,對軍事這方面也十分感興趣,他在西北,也算是個說話好使的人,大冬天的,他不畏嚴寒,冒著大雪來找范仲淹,可見對這次談話的重視。
老范特別熱情的招待了他,能在這里見到自己的好友,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情,二人一番交談,也算是直奔主題,以他們二人的關系,不需要彎彎繞繞的。
尹洙直接說明了自己的來意,而老范見到他的時候,便也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可是老范這人,是個認死理的人,他和韓琦雖然在一些見解上有些分析,但是股子里,二人都有著十分優秀的品質,都是敢擔當,不計個人榮辱的人。
這樣的人,也有一共同的毛病,那就是比較軸。
老范告訴尹洙,你回去也勸勸韓兄,他這樣做實在太冒險了,不能一拍腦門子,靠著一腔熱血行事啊。
他又說了老種搞的青澗城,你看這半年來,不是弄得有聲有色的,初步成效已經顯現出來了,我們還是要耐心一些,萬不可意氣用事。
還說,你們別嫌慢,老話不是說的好,那工出細活嘛,按照這個速度推進,絕對是沒問題的,還十分穩妥。
尹洙吐沫星子飛了一圈回來,還是說不動他,走的時候,說了一句,讓范仲淹十分難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