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旭日冉冉升起,從大明皇宮的最高建筑太和殿外的臺階上一級一級地燃亮這個璀璨的皇宮。
宮殿外,朝廷里的京官紛紛拾級而上進駐太和殿準備早朝,早進殿的官員不免跟其他官員閑聊起京城里的各項趣聞軼事,比如誰家娶了新姨娘,誰的老婆懷孕生了兒子,更有升官發財的各種偏門竅門,雙方聊得是不亦樂乎。直至王公公站在金鑾殿前,高喊一聲:“皇上駕到,眾臣早朝!”于是,那些個大臣紛紛根據各自官位等級排列站好,等候皇上的駕臨。
此時,皇上朱峰達擺著譜地走到了龍椅前坐下,底下的群眾紛紛跪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眾臣平身!”皇上朱峰達謙和地說道。
眾臣再次緩緩起身站到了原來的位置上,一起巴巴地望著皇上朱峰達。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王公公望著眾臣們說道。
一個大臣站了出來,“啟稟皇上,歷年來凡是新皇登基必定實施新政,或者大赦天下,不知道皇上是否有相應的規劃?”
16歲的朱峰達滿臉稚嫩,用一只手托著腮,傻傻地看著下面站著的眾多大臣,有些迷惑地說道,“各位元老大臣,你們歷經多朝,經驗豐富,不像朕初出茅廬,很多事情都是一竅不通,不如你們給大家指點指點如何?”
下面幾個資深的元老大臣一時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皇上的提問,于是全都低著頭保持沉默。朱峰達有些泄氣,只能直接點名,“那個,徐相,不妨來說說你的想法如何?”
徐相只得迎頭正面望著皇上朱峰達說道,“啟稟皇上,微臣雖然擁有頗多朝政處置經驗,但涉及新政,必定是區別于過往的措施,這一點上微臣恰恰最是無能為力。還望皇上明察!”
一向聰明果斷的皇上朱峰達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那么回事,于是他再次下令道:“既然如此,那朕就下個御令。所有京城的大小官員,包括候補的算在內,每人都必須上呈一份奏折,幫朕規劃一下新政該如何策劃并落實。凡是被朕采納的建議人均可獲得一萬兩白銀,以及升官一級,如何?”
徐相連連點頭稱贊,“皇上英明!吾皇萬歲萬萬歲!”隨后全體大臣紛紛附和:“皇上英明!吾皇萬歲萬萬歲!”
很快皇上朱峰達的御令便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各種各樣的奏折更像是雪花一樣地飛往皇上朱峰達的桌案之上。這下,皇上朱峰達可是忙得腳不沾地,沒日沒夜地看奏折。直盼望能夠找到一個適合開辟新時代的新政措施,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成為一代圣君,也能幫助天下的老百姓從此過上安樂太平的歲月。
這一天,朱峰達在查看了上百份奏折后,終于被其中一份奏折所警醒,其上敘述了全國各地的皇族封地圈養了大批軍士,導致當地稅負過高,老百姓苦不堪言,而且對于整個大明王朝的大局也極為不利,容易引起裂土分割之勢。
朱峰達也因此陷入了回想,曾經的老明皇也頗為憂心忡忡地表示,“假如大明的皇子們能夠齊心協力,同心同德,那么大明王朝就是鐵打的江山,任誰都無法撼動它的存在,可一旦其中有皇子逆反,那么對于大明王朝而言,也將是毀滅性的結果。所以,做一個好皇帝很重要,做一個能夠掌控全局的皇帝更重要?朱峰達,你明白了嗎?”
小小的朱峰達,不足5歲的幼齡弱冠之年,也顯得穩重有加,“恩,我明白的,皇爺爺!”
思緒轉回來后,皇上朱峰達再看這份奏折,仔細研究起作者署名,“李明亮,候補道臺。看來是個不得志的官場文士呀!”
一旁的王公公有些閱歷,便湊近細看,“應該是老明皇時期的進士,可至今也沒有分派實缺,怕是有些怨氣也未可知?!?p> 皇上朱峰達呵呵一笑,“有怨氣好啊,文士不經歷一點磋磨,怕是都成為一群溜須拍馬之輩亦或眼高于頂的假名士,總歸是要經歷一點磨煉,才能有所長進,將來也好擔當一些實干的差事。你去幫我傳喚這個李明亮,朕要跟他當面聊聊,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些才干?”
王公公即刻領命而去:“喳,奴才這就去辦!”
幾個時辰后,王公公領著一個面容清秀、身材弱小的文弱書生來到了皇上朱峰達的面前,看起來這位李明亮雖然年紀要比皇上大上一些,可是身材體魄上卻完全沒有皇上朱峰達的健碩。2人一起跪了下來,“啟稟皇上,奴才將李明亮帶到!”“微臣李明亮叩見皇上!”
“恩,平身吧!”皇上朱峰達輕輕地站了起來,走到了李明亮的面前,緩緩地扶起了對方,惹得李明亮激動不已。
“朕有幸閱覽了你的奏折,頗為困惑,特地請王公公將你請來,好讓你我君臣2人盡情傾訴一番,也好讓朕理解你的一番苦心啊!”皇上朱峰達一番言辭說得極為懇切,有點不太像他這個年紀的人說得話,但奈何他從小學習的就是君王之道,很多東西已經滲透到了骨子里去了,故而無論如何也跟普通的同齡人不太一樣。
李明亮很是卑微地回答,“微臣有幸跟皇上對話,實在是三生有幸!感激不盡!”
皇上朱峰達將其扶到一旁的餐桌前,奉上了一壺好茶,2人相對而坐,“請!”李明亮隨即一飲而盡,這才痛快開口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原來,各地皇族封地不交稅不納糧,卻逐漸增加賦稅豢養私兵,不僅于國家無利,更于百姓有害。
“李明亮,那你說該怎么辦呢?”心知肚明的皇上朱峰達直接拋出了心中的疑問。
“嚴格限制皇族封地的私兵數量和稅賦標準,對大明王朝的百姓負責,這才是我們大明皇朝的新政起點?!?p> “好,你說中朕的心事。雖然皇爺爺曾經想過這么做,可是礙于親情始終未能下手,或許這就是上天賦予朕的責任吧!”
“皇上英明,李明亮佩服!”
“朕現在封你為上書房參事,明日早朝你可敢向眾臣闡述這個新政的想法?”
“微臣敢!”李明亮十分堅定。畢竟落魄了這幾年,再苦再難熬的日子也不會更糟了,還有什么不敢的呢?畢竟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旦他的主張得到大臣們的擁戴,得以貫徹實施,那么他將立刻升為一代名臣,光宗耀祖自然不在話下,尤其是他還能得到當今皇上的恩寵。即便這是有風險的工作,但也是值得冒的風險。
第二日朝堂之上,參事李明亮侃侃而談將皇族封地蓄養私兵的行為再次提了出來,并列舉了種種危害,需要皇上和大臣們拿出魄力改革這一弊端,將這些封地的稅賦改革一體納入大明皇朝的政體之中,使眾多老百姓都能夠享受到大明子民的尊榮和安樂。
眾臣聽完后,少有贊成的大臣站出來附和,只有一些深知其中利害的元老大臣們紛紛表態呵斥李明亮的主張,其中徐相更是直言不諱,“皇族封地乃是開國明皇定下來的主張,他將自己的子孫后代派駐各個偏遠艱苦之地,為大明開疆拓土,如今好不容易休養生息,與民同樂,如果我們執意要禁止私兵數量增加,就可能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到時候豈不是情況更糟?”
李明亮堅持放縱私兵的增長只會讓情況更糟,他與徐相的意見相左,一時間引來眾人的怒目相對。皇上朱峰達眼見局勢如此不明朗,自己孤家寡人,空有李明亮一個文弱書生也著實辦不了事情,只得含糊地表示,“此事暫時擱置,以后再議?!?p> 李明亮不由哀嘆:“皇上,此事已迫在眉睫,不能再逃避啦!”
徐相則堅持:“皇上,李明亮初生牛犢不怕虎,紙上談兵而已,終究不能成事,只會讓歷任明皇好不容易親手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被破壞殆盡,微臣寧可受盡天下唾罵,也不忍心皇上遭受此種誤導?!?p> 皇上朱峰達見此也只能猶豫不決,提前結束了早朝議政。